
約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夏禹在滎陽地區(qū)進行了浩大的洪水治理工程!队碡暋芬粫P(guān)于黃河的流向,是這樣記載的:“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砥)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說明那時的黃河,從龍門到華陰是往南流,從華陰到大伾是往東流,到大伾之后折而北流,大伾山是河道向北的轉(zhuǎn)折點;關(guān)于濟水是這樣記載的:“導氵允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說明那個時候的濟水,經(jīng)大禹的“導”,方能“東出于陶丘北”;關(guān)于滎澤是這樣記載的:“滎播(波)既潴。”說明濟水“入于河,溢為滎”,已形成了滎澤。《水經(jīng)注》引《晉地道志》也記載:“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斗,南溢為滎澤。……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又說:“丹、沁亂流于武德,絕河南,至滎陽合汴。”這一連串充滿洪荒、充滿艱辛的記載,告訴人們一段恢宏而又奇特的歷史:滎澤是怎么形成的、大禹是怎樣治水的。
水性是遇高而繞,遇低而流的。古代的黃河東流,至成皋地區(qū)的大伾山之后,為什么會向北流?因為大伾山在東面阻住了去路,它流不過去。當濟水穿河、決大伾一個山口時,為什么會南溢?就因為濟源地勢高,濟水以高視下而穿河。敖山北面比濟源低,比敖山南高,故通過溝壑南溢為滎。幾千年來,由于濟水與黃河(尤其是黃河)東流的作用,這些古代丘嶺乃至整個余脈、支脈,全被搬入大海,遂使這一帶成為低洼之地而與古代的地貌迥異。
堯舜時代,最大的憂患就是洪水!稌(jīng)·堯典》記載:“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濟水就是在這樣情勢下,過敖山而南溢。夏禹呢?“塞淫水”,導濟水“東出陶丘北”,他“塞淫水”,并不是阻斷陰溝,斷絕濟水與滎澤的系連,而是不讓洪水亂流為淫(害);他導濟水“東出于陶丘北”,并不是導南溢之水,而是在敖山北開一水道,引“亂流于武德”的洪水東南“以通淮、泗”。這一水路,應與隨后東流的濟水水路一致。這樣,夏禹為民除了水患,造了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