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風勁吹南陽
http://www.b6man.com 2010-10-29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胡人胡奴遍宛城,衣食娛樂盡染西域風
在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大量胡人形象,尤以方城所出多且典型。劉玉生編著《方城漢畫》,便有“胡奴門”、“胡人持節(jié)使者”、“胡人閹牛”、“胡人執(zhí)鉞門吏”,等等。
學者推斷,胡人進入中原有以下原因:一、漢朝與西域的官與商,將淪為奴隸的胡人戰(zhàn)俘,通過買賣、進獻、饋贈等方式送入中原;二、開放“關(guān)市”中買賣得來;三、西域使者入漢帶來。
方城楊集鄉(xiāng)所出“胡奴門”畫像石,為墓門柱石,以陰刻技法刻一胡奴形象,他深目高鼻下顎上翹,左頰黥印昭示其為罪犯,他右手擁掃把,左手執(zhí)鉞扛在肩膀上,姿態(tài)正疾步向前。他拿掃把是正在打掃衛(wèi)生,執(zhí)鉞是為了保護墓主人。
用胡奴當門吏,當時是“炫富”表現(xiàn),有點像現(xiàn)在選美女為門童,當年只有豪強地主才有這份榮耀。
方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漢墓出土的“武士斗虎”畫像石,所刻是西域武士一腳踹虎,雙手前伸,撕開虎口,勇猛無比。在漢代,京師有“虎圈”,漢武帝常去虎圈觀賞取樂?创水嬒袷,可見虎圈一斑。
方城還曾發(fā)現(xiàn)胡人閹牛圖畫像石,胡人閹者,戴尖頂氈帽,深目高鼻,絡腮胡須,裸上身,僅著短褲,左手抓牛睪丸,右手操環(huán)手刀,做閹割狀。這是將西域的技術(shù)傳入中原的寫照。
方城及南陽所出,還有《胡人馴象圖》、《胡人雜耍圖》、《胡漢戰(zhàn)爭圖》等,信息駁雜豐富。
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文明,使得南陽及方城,衣食住娛皆染西域風。
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張騫為武帝開西域五十三(應作五)國……令帝無求不得。”這是西域物種大量輸入中原的記載。西域傳入中原植物有葡萄、石榴、苜蓿、紅藍花、酒杯藤、胡麻、胡桃、胡豆、胡瓜、胡荽、胡蒜、胡蔥等。傳入的動物有獅子、大象、駱駝、犀牛、鴕鳥等。上述動植物在南陽漢畫中均能發(fā)現(xiàn)。
胡人還把雜耍與樂舞帶入南陽,南陽畫像石中百戲圖有幾百幅之多,吐火、倒立、跳環(huán)等顯系西域所傳。“南陽漢畫像石中有大量豐富舞蹈內(nèi)容,是其他地方不多見的。張騫被封于南陽,食邑的物產(chǎn)、文化隨其與西域進行交流,是必然的。”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杜啟明先生道。
楊先生曾言,“到了南陽,處處都有新發(fā)現(xiàn)”。他在方城縣發(fā)現(xiàn)了一種柳樹,所有枝條都是向上生長,當?shù)匕傩辗Q之為胡柳。楊先生說:“這種柳樹叫蘇蓋提,源自西域,也是當年張騫帶回中原的眾多物種之一。”
南陽師范學院聶振弢教授留意到一個有意義的現(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南陽有種食品叫缸爐,是用一大缸似的爐灶,里邊燒上炭火,然后將一面團烤成黃澄澄、香噴噴的圓餅子。這種做法的食品在新疆叫“馕”,是旅行者的干糧佳品。
在南陽的方言中,有一個字“囊”,意思是好的意思,評價一個東西好,當?shù)厝藭v這東西“真囊”!由好吃的“馕”演變成形容詞“囊”,“屬于古漢語語匯的嬗變現(xiàn)象,這也是中國古代中原與西域民族交往、語言交流中出現(xiàn)的一個有趣味的語例吧”。聶先生道。
作者:盛夏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張騫后裔在博望 2010-10-22 9:00:30
- 河南洛寧出土鑲嵌在古代驛站墻垣上的唐代古碑 2010-10-14 9:35:43
- 河南西峽縣將于10月15日舉辦“中國重陽文化節(jié)” 2010-10-14 9:09:17
- 尋回失落的“滑臺” 2010-10-13 8:42:08
- 運思奇特三清殿 2010-9-29 9:24:51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