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對策
http://www.b6man.com 2010-8-26 9:24:57 來源:交通部規(guī)劃研究院 點擊:次
縱觀國內外交通發(fā)展進程,大城市之所以產生交通擁堵問題,歸根結底在于交通運輸服務供不應求和管理技術水平不足。從宏觀角度來看,迅速增長的交通需求與有限的交通供給之間的矛盾是導致交通擁堵的內在原因;從微觀角度來看,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合理有效地疏導交通流是導致交通擁堵的直接原因。毫無疑問,增加交通供給是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但交通供給似乎永遠趕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迅速增長的交通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要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必須采取增加交通供給與引導交通需求并舉的措施,雙管齊下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在交通供給不能滿足交通需求的狀況下,治理交通擁堵應運用先進的交通控制與管理技術,在有限的運輸能力下疏導好已經產生的交通流量,從而減輕交通擁堵的程度。
國外治理交通擁堵措施大致可以分三大類:引導需求、增加供給和加強管理。引導需求的重點是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抑制交通產生;增加供給的重點是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擴大服務能力;加強管理的重點是應用智能交通系統(tǒng),疏導交通流量。
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減少交通流量
交通需求管理就是通過減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保證交通系統(tǒng)有效運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適應需求的被動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種主動式管理,其實質是通過交通政策的導向作用,運用一定技術,通過收費等手段影響交通參與者對交通方式、時間、地點、路線等的選擇,使需求時間、空間均衡化,以保持一定的供需平衡。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導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的產生,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車輛擁有控制政策,如車輛稅、車輛定額配給、停車庫許可制和車輛標準限制等;車輛使用控制政策,如道路擁擠收費、停車收費和車牌限制通行、鼓勵合乘車和錯峰上下班等。不論是哪種方法,基本都涉及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綜合運用。
擁擠收費和車牌限制通行是國外運用較廣、效果較好的兩種控制車輛使用的方法。從政策類型上來說,擁擠收費屬經濟手段,而車牌限制通行則采用行政手段。
道路擁擠收費是指對行駛于擁擠道路或高峰路段的車輛征收額外費用,國外稱為擁擠通行費,其目的就是利用價格機制,引導交通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產生,緩解交通擁堵。新加坡是最早通過實行擁擠收費來治理交通擁堵的城市。1975年6月,為緩解城市核心區(qū)交通壓力,新加坡實施區(qū)域通行證系統(tǒng),在劃定的控制區(qū)域內對車輛進行收費。收費費率根據區(qū)域的交通擁擠程度采取浮動制,車輛每通過電子收費站收費一次。該方案實施后效果非常明顯,高峰小時交通量顯著下降,平均車速和公交出行比例得到很大提高。英國倫敦于2003年2月17日開始實施擁擠收費。收費區(qū)域為內環(huán)線內2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交通設施,共113條道路、8座橋梁。收費對象為私人汽車、貨車,而公交車、出租車、緊急救援車輛、事故車輛、消防車、殘疾人士和領取社會保障金人員駕駛的車輛則免費。收費時間為7∶00—18∶30,周末和法定節(jié)假日不收費。收費采用車輛自動識別技術,根據車輛一天內是否進入收費區(qū)域,收費額為每天5英鎊,區(qū)域內居民給予一定折扣。方案實施后,收費區(qū)域擁擠減少40%,區(qū)內交通量減少16%,排隊減少20%—30%,車速提高37%,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公交營運速度和可靠性提高。
國外上述成功實例表明,道路擁擠收費是一種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措施。不過,這種辦法在我國的實際運用尚需進行大量的論證和探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合理確定擁擠收費標準體系,包括確定收費對象、收費費率、收費區(qū)域、收費時間和收費方式等。
國外治理交通擁堵措施大致可以分三大類:引導需求、增加供給和加強管理。引導需求的重點是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抑制交通產生;增加供給的重點是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擴大服務能力;加強管理的重點是應用智能交通系統(tǒng),疏導交通流量。
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減少交通流量
交通需求管理就是通過減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保證交通系統(tǒng)有效運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適應需求的被動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種主動式管理,其實質是通過交通政策的導向作用,運用一定技術,通過收費等手段影響交通參與者對交通方式、時間、地點、路線等的選擇,使需求時間、空間均衡化,以保持一定的供需平衡。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導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的產生,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車輛擁有控制政策,如車輛稅、車輛定額配給、停車庫許可制和車輛標準限制等;車輛使用控制政策,如道路擁擠收費、停車收費和車牌限制通行、鼓勵合乘車和錯峰上下班等。不論是哪種方法,基本都涉及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綜合運用。
擁擠收費和車牌限制通行是國外運用較廣、效果較好的兩種控制車輛使用的方法。從政策類型上來說,擁擠收費屬經濟手段,而車牌限制通行則采用行政手段。
道路擁擠收費是指對行駛于擁擠道路或高峰路段的車輛征收額外費用,國外稱為擁擠通行費,其目的就是利用價格機制,引導交通需求,抑制交通出行產生,緩解交通擁堵。新加坡是最早通過實行擁擠收費來治理交通擁堵的城市。1975年6月,為緩解城市核心區(qū)交通壓力,新加坡實施區(qū)域通行證系統(tǒng),在劃定的控制區(qū)域內對車輛進行收費。收費費率根據區(qū)域的交通擁擠程度采取浮動制,車輛每通過電子收費站收費一次。該方案實施后效果非常明顯,高峰小時交通量顯著下降,平均車速和公交出行比例得到很大提高。英國倫敦于2003年2月17日開始實施擁擠收費。收費區(qū)域為內環(huán)線內2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交通設施,共113條道路、8座橋梁。收費對象為私人汽車、貨車,而公交車、出租車、緊急救援車輛、事故車輛、消防車、殘疾人士和領取社會保障金人員駕駛的車輛則免費。收費時間為7∶00—18∶30,周末和法定節(jié)假日不收費。收費采用車輛自動識別技術,根據車輛一天內是否進入收費區(qū)域,收費額為每天5英鎊,區(qū)域內居民給予一定折扣。方案實施后,收費區(qū)域擁擠減少40%,區(qū)內交通量減少16%,排隊減少20%—30%,車速提高37%,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公交營運速度和可靠性提高。
國外上述成功實例表明,道路擁擠收費是一種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措施。不過,這種辦法在我國的實際運用尚需進行大量的論證和探索,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合理確定擁擠收費標準體系,包括確定收費對象、收費費率、收費區(qū)域、收費時間和收費方式等。
作者: 通訊員: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交通管制屬于不可抗力嗎? 2010-6-27 9:45:38
- 以國家旅游線路建設為契機推動區(qū)域旅游發(fā)展 2010-4-27 9:36:07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中國籍旅客進出境行李物品的管理規(guī)定 2009-11-27 10:04:29
- 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guī)定 2009-10-27 10:14:4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 2009-10-27 10:11:41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