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日本的古都,要了解日本,京都是活著的歷史。我在日本呆了快兩年了,一向只在東京附近轉(zhuǎn)悠,未免讓人覺得見識淺陋,有一天便和一個朋友決定去京都轉(zhuǎn)一圈。
我們是坐新干線去的,東京和京都相距513公里,坐新干線ひかり(光)號,大約費時2小時40分鐘。我們倆都是從國內(nèi)過來的,和國內(nèi)坐火車相比,說坐新干線是一種享受也不為過。寬大整潔的車廂,舒適的航空座椅,一切井然有序。我們買的是指定席,也有人買自由席的,一時沒位子坐,便站在車廂的兩頭,也就零零星星幾人。回想起國內(nèi)坐火車時,車廂里凡是能容納人的空間都不會浪費,包括座位下都躺著人,人多時從車窗進出也不是沒有的事,這樣子坐火車是一種恐怖的經(jīng)歷。當然價格也相差甚多,東京到京都單程就要13000日元(800多人民幣左右),相當貴。
坐上車,便開始欣賞外面的風景。從東京到橫濱是連綿不絕的城市地帶,都是住宅、工業(yè)區(qū)和商業(yè)區(qū)。然后才是綿綿不斷的小山嶺。之后又是一個龐大的城市,便是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了。然后又是撲面而來的小山丘,不多時便是京都了。
下了車站,我們便不知東西了,幸好車站里邊設有案內(nèi)所(咨詢處),之前在網(wǎng)上查到京都旅游有觀光兩日乘車券,市內(nèi)的巴士、地鐵可以隨便坐。于是向咨詢處擔當者的詢問哪里可以買到。擔當很詳細的向我們指明了方向,要拐多道彎,看來不問還真難找到。我們開始依著他指的方向走,在上下自動扶梯時便感到有一個和東京不大一樣的地方。東京人上下自動扶梯時,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往左邊靠,右邊是讓給要急步趕路的人走,經(jīng)常是扶梯的一邊站滿了人,而另一邊空空蕩蕩。而在京都車站時就感到大家懶懶散散的往兩邊靠,看不出有什么固定傾向。朋友說,這像國內(nèi),我喜歡。哈哈,我也喜歡。后來買車票時的情形也驗證了這一想法,大家排隊買票時也比較混亂,和東京感覺不一樣。在東京時就聽人說,關西人比較熱情,不像東京人那么冷淡。而我又感覺,日本沒有一處地方比中國熱情的,難道人的熱情是和文明程度成反比的?
后來買到乘車券了,我們決定先去清水寺。清水寺是京都最為人知的地方,以前學日文時便從課本上看到,日本有諺語:誰要說自己有膽量,請從清水寺的舞臺上往下跳。清水寺的高臺便成了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從京都站前坐公交巴士,大概5站就到了。上了車,看到邊上幾個人在用一種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不停的議論,直覺告訴我,他們也是中國人,或許是用臺語吧。果然,不一會,他們中一位歐吉桑用國語問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說是從上海過來的,然后他們告訴我是從臺灣臺北來的。哦,幸會!幸會!那位歐吉桑說他去過7趟中國大陸,哪里哪里…總之很多地方。挺不錯。∥覒吨。他們說沒參加團體旅游,自己找公交車坐,沒想到還真能碰到別的中國人。他們要去銀閣寺,做巴士一直到底,便只好中間和他們拜拜了。
下了車,上了一段100米左右的坡,清水寺便在眼前了。寺廟依山而建,進廟還要爬不少樓梯,感覺非常古樸,規(guī)模不大,原先建筑上朱紅的顏色都變成灰蒙蒙的,仿佛與周圍的山林渾然一體。也要買門票,300日元(20RMB左右),參拜的話加100日元。為什么我要說也要呢,因為我感覺在東京的公園、寺廟什么的好像很少要收門票的,大概京都靠旅游業(yè)存活的,故要收門票。進了廟門,不一會便到了傳說中的清水寺舞臺了。這時懸于心中長久的迷才算解開了,原來是一個木制的舞臺,從山腳用木頭柱子往上搭,大概七八層樓高度的樣子。不知當初搭此臺用意何在,用來看戲好像不大可能,大概就是觀光用的吧。舞臺上站滿了人,紛紛攝影留念,這景致倒和和國內(nèi)無二,呵呵!這地方實在太有名了,沒來之前都非常向往,親眼看到了,大概和想象中的有點出入,朋友挪耶說:“我知道怪不得沒人跳清水寺舞臺了,原來太低了,跳下去死不了人”。“真的嗎?你跳跳看。”
不過,從舞臺上往四周看風景確實挺不錯?諘绲囊曇,起伏的小山坡,各種精致的樹木,點綴其中是一些紅色的建筑。我們沿著寺廟轉(zhuǎn)了一圈,便開始往回走啦。路邊是密密麻麻的賣紀念品的店鋪,有各種包裝精美的糕點,還有就是京扇,非常漂亮的小扇子,上面畫了各種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