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一游,把魂兒丟在了陽朔。
魂牽夢繞,滿腦子都是陽朔。為了安撫自己,我決定利用雙休日再游陽朔。
這一次我的游玩目的點非常明確,就是要去領(lǐng)略那陽朔縣城碧蓮峰的奇妙。很早就讀過唐乾符年間曾任陽朔縣令沈彬的詩:“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曇花。兩處怎如陽朔好,碧蓮峰里住人家。”如能身臨其境,感受那“碧蓮峰里住人家”的情趣,確是非常愜意的事。
為了不讓任何意外干擾自己的游玩,我決定還是住已經(jīng)熟識的明源酒店。關(guān)鍵是明源酒店就在縣城內(nèi),離碧蓮峰不過一二百米。拿起電話,撥通訂房電話,一切搞定。
乘車到達縣城。一下車,舉目四望,處處皆山,山如花瓣,將小巧玲瓏的一個縣城重重包裹,“碧蓮峰里住人家”的那種意境悄然躍入腦海。尚未游玩,已經(jīng)讓人陶醉。
出明源酒店向南,過雙月橋再向南走50米就到了碧蓮峰山腳下。碧蓮峰是縣城內(nèi)主峰,山勢嵯峨,好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蓮花,峰名因故而得。
山腳下有一保存完好的古城墻,當?shù)厝私兴畺|門,F(xiàn)為外事碼頭。
碼頭上有一磐石,那寓意不言自明。磐石階下有一光滑如鏡的巨大大理石,其上刻有“陽朔”兩個蒼勁大字。
站在碼頭上看那清徹見底的碧綠江水,呼吸純凈無染的新鮮空氣,一種超然脫俗的感受彌漫全身。閉目沉思間,幡然醒悟,原來吸引自己的那種神秘力量就在這里。自己要的不就是那種脫離城市的喧囂,以求靈魂暫時的寧靜嗎?
碧蓮峰的精華景點都集中在這臨江邊的風景道上,F(xiàn)在不知道是什么人把這圈地為牢,開辟為“濱江公園”了。說是公園,入園游覽可要收錢啦。不過也好,收了錢有導游指引,游覽起來方便很多。
漫步在風景道上,心曠神怡。游人稀少,清幽寧靜,正好觀賞美景。
入園上行百十步見一樓,后依山崖,前臨漓江,高大寬敞。導游說這就是陽朔有名的“鑒山樓”。鑒山是碧蓮峰別名。抬頭看山峰中有一處崖壁光滑如鏡,古時人們稱鏡為“鑒”,所以碧蓮峰又名“鑒山”。“鑒山遠眺”亦為陽朔名景之一。前人有詩稱贊:
鑒山腳下鑒山樓,樓上看山處處幽;
四面峰巒披畫稿,千山萬壑眼底收。
鑒山樓原名鑒山寺,始建于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舊時寺內(nèi)僧人早晚敲鐘禮佛,鐘聲悠揚遠播,故有“鑒寺僧鐘”之景,是過去陽朔八景之一(舊時陽朔八景:市橋雙月,鑒寺鐘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
據(jù)說鑒山寺已經(jīng)在聚龍?zhí)杜赃叧晒χ亟ǎc聚龍?zhí)、大榕樹?gòu)成了一個火熱的旅游景區(qū)。有機會游覽大榕樹時我倒要去觀賞一番!
鑒山樓旁有一建筑于懸崖上的亭閣,名“迎江閣”。其亭占地約40平方,為兩層八角形。1960年,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及鄧穎超、張茜等游歷至此,曾在此亭歇腳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