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詠凈居寺“二圣”詩句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這是北宋時期大文豪蘇軾《游凈居寺》的著名詩句。他所說的“二圣”,指的是曾居住在大蘇山的兩位高僧:慧思和他的弟子智顗。這兩位高僧后來都被尊為天臺宗的祖師,智顗更被尊為“中國的釋迦牟尼”,他們在大蘇山所形成的思想體系,將佛教教理與中國思想文化精神相結合,使中國佛教脫離了對印度佛教的依傍,形成自己的面貌和特色。這帶動了后來中國佛教整體走向成熟,此后,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深深滲透到人民大眾之中,從而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凈居寺古建筑群位于光山縣城西南,為佛教天臺宗祖庭,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舊志記載: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550年—560年),慧思和尚在此結庵。唐神龍年間(705年—707年),道岸禪師為弘揚佛法、給家鄉(xiāng)增色,選擇大蘇山建寺,始名凈居寺,顯然有追念前賢慧思、智顗并為天臺尋根的目的。唐僖宗廣明庚子(880年),廢于兵火,后幾經戰(zhàn)亂破壞,仍歷代相沿,傳無絕期,現(xiàn)存明、清古老房建筑59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唐、宋),僧超1000、房過一幢(一幢為1000間)。寺內存有宋真宗手跡“敕賜梵天寺”石刻門額、明神宗頒大藏經“皇帝敕命”碑、清康熙皇帝“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
天臺宗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佛教宗派,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始。天臺宗的出現(xiàn)不僅影響中國佛教史甚至于影響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有學者說“其巨大意義和深遠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以及一般僧俗人眾對天臺宗多有愛好并極其重視。信陽光山凈居寺是佛教天臺宗的祖庭和重要發(fā)祥地;鬯、智顗、道岸等高僧都曾在凈居寺和大蘇山一帶留下足跡。
首先是天臺宗三祖慧思大師。天保五年(554年)年初,慧思和尚歷盡艱險到達大蘇山,結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蘇山摩崖刻石記之。不久修齊光寺,開天臺祖庭之初,他帶領徒眾在大蘇山辟荒種茶,辟池種蓮,成為凈居寺開山祖師,成為中國佛教天臺宗三祖,是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智顗(位列第四)的老師。據史料記載:慧思(公元515年—577年),南北朝僧人,武津(今河南上蔡縣東)人。他15歲出家,依慧文受法,人稱“思大和尚”;鬯家纼艟铀聻楦,在光州游歷達14年之久。
其次是大師智顗。智顗祖籍河南潁川(今河南許昌),后遷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為天臺宗的正式(實際)創(chuàng)立者,系在大蘇山“畢業(yè)”的高僧。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他23歲來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為師,學禪法,修行法華三昧而寂然大悟。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慧辯等20余人入天臺山(今浙江省東部)建草庵,研習經典,講學修辭9年,人稱“天臺大師”。智顗在研究師祖慧文、老師慧思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為中心的獨立學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與輝觀并加以整理和發(fā)展終成一家之言,從而創(chuàng)立中國佛教第一大宗天臺宗。天臺宗是藤牽海內外,名僧遍天涯。但究其根底,其祖庭雖在天臺山,其創(chuàng)始人的學說奠定基礎卻根植于光山凈居寺。這就是凈居寺為何成為海外佛教天臺宗尋根探祖之地的由來。
第三位大師道岸和尚。道岸(654年—717年),唐代僧人,后因融合禪宗,亦稱道岸禪師。道岸是凈居寺寺院的創(chuàng)建者。唐開元五年(717年)道岸圓寂于紹興龍興寺,道俗執(zhí)喪盈萬。道岸一生頗有創(chuàng)樹,對凈居寺貢獻也最大,除興建凈居寺外,還在大小蘇山廣植廳花異樹,美化環(huán)境,裝點關山。
另外,據說,鑒真大師也受戒凈居寺。鑒真大師(688年—763年),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創(chuàng)始者。本姓淳于,揚州江陽(江蘇揚州)人。14歲出家,18歲由道岸禪師受“菩薩戒”。有史料說,公元705年前后,18歲的鑒真慕名來到光州,“就名僧道岸受菩薩戒”。受戒時,道岸給他起名“鑒真”。一個人在青年時期能否得遇明師,往往對其一生有極其重大的影響。年輕、好學、聰穎的鑒真,有幸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指路明燈,進入高僧的圈子,從此他的人生開始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天寶元年(742年)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等邀請,6次東渡,5次被風浪所阻,最后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于天寶十二年到達日本。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