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玉,又稱“獨山玉”或“南玉”,產(chǎn)于南陽市城區(qū)北邊的獨山。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zhì)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神像、爐熏、首飾等120多個品種。獨玉雕品晶瑩閃爍、玲瓏剔透,為南陽著名特產(chǎn)。
自1959年在獨山附近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第一枚夏代玉鏟算起,南陽玉已經(jīng)歷了近5000年的歷史變遷。楚人卞和所發(fā)現(xiàn)的“和氏璧”經(jīng)多方考證為南陽獨玉所創(chuàng),并以此演繹了“價值連城”、“完壁歸趙”和“傳國玉璽”的故事。南陽玉猶如一本古樸的線裝書,以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底蘊,匯人文之精美、容歷史之精華、納藝術(shù)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獨具魅力,被譽為“東方藝術(shù)”。
南陽玉文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從南陽出土的獨玉鏟、玉璜、玉鑿、玉佩、玉簪等近千件玉器看,這些文物構(gòu)圖精致,刀法嫻熟,技藝精湛,足以見證新石器時代至今各時期歷史的進程和演變,見證各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水平。特別是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丞光殿中的“瀆山大玉海”,為元世祖忽必烈為大宴群臣所雕琢的盛酒器具,它以整塊獨山玉雕成,渾雄博大、氣勢磅礴,是舉世罕見的巨型玉雕珍品,為研究我國歷史文化和玉雕藝術(shù)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成為中國巨大的藝術(shù)寶庫,在世界藝術(shù)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為漢代雕刻玉器的地方。清《新修南陽縣志》載:“故縣北居民,多治玉為生。”舊中國,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yè),城內(nèi)有作坊80多家,多是后設作坊,前面開店,自雕自銷。
南陽玉文化促進了南陽的文明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吸引了無數(shù)愛玉、藏玉、佩玉的皇室宗族、文人雅客,玉商、玉癡紛至沓來,甚至落戶宛城,促進了經(jīng)濟社會流通,加快了南陽文明進程。東漢大科學家張衡在《南都賦》中贊美“于顯樂都,陪京之南,吾漢之陽,南船北馬,盛況盎然……”,記載的就是南陽城四方客商在這里成交,熱鬧繁榮的景象。如今,鎮(zhèn)平縣每年都舉辦大型國際玉雕節(jié),吸引了眾多的海內(nèi)外客商。南陽玉雕將在國際舞臺上繼續(xù)綻放奪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