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是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七夕。
傳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老洛陽人到了這一天夜晚,往往會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看看星星,跟小孩子講講久遠的傳說。
現(xiàn)在城里幾乎看不見繁星滿天的景象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也不常被人提起。人們似乎更愿意在電影院、西餐廳里消磨七夕,以“中國情人節(jié)”的名義。
古時候的人怎么過這個節(jié)呢?
▲▲吃“瓜花”,喝自釀酒
據(jù)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好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吃湯餅。湯餅類似于現(xiàn)在的面片兒湯,熱熱乎乎,吃了可以發(fā)汗。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都是洛陽,也不知洛陽人好吃面的習俗是不是受到了吃湯餅習俗的影響。
唐代人逢七夕會準備一些乞巧的美食——織女手巧,古時女子認為七夕拜拜織女,自己就能變得靈巧。
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到了七夕,皇帝和貴妃會在宮里舉辦宴會,宮女們將“瓜花”、酒饌擺在庭院里向天乞巧,并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到清早打開盒子,看蛛網(wǎng)是稀是密,以此判斷討到多少巧。
“瓜花”,到了后世也稱“花瓜”,就是皮上雕刻有珍禽奇花的瓜果。
另外,《云仙雜記》中說,東都洛陽城里的許多人家,到七夕還要喝自釀酒。
▲▲買我巧果,贈你“門神”
北宋時期,東京汴梁(今開封)、西京洛陽的集市上有賣應景的七夕美食,以“巧果”和“花瓜”最常見。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笑靨兒”“果食”等,是用油、面、糖、蜜做成的面點,精致多變、花樣出奇,含乞巧之意。
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這種面點在汴梁等地賣得很火。買夠一斤,店家會贈送一對穿著盔甲、形如門神的人偶,謂之“果實將軍”。
手巧的女子,用荷花、桃、魚等形狀的模子,做出面荷花、面桃、面魚,用線穿起來,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讓他們邊玩邊吃。
▲▲不求壽長愿情長
除了吃乞巧食物,七夕還適合調(diào)制神仙藥。
古人曾收集七月初七的露水,搭配松柏等,調(diào)制神奇小藥丸。據(jù)說服用這種藥丸可延年益壽,服一丸可延長10年壽命,服兩丸可延長20年壽命。
我很懷疑這種神仙藥的療效。
對牛郎、織女來說,最緊缺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長廝守。若沒了愛,失去了愛人的懷抱,活在永生的孤獨里有什么趣味?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