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吃紅薯,是件很愜意的事兒。眼下在老城就有不少賣烤紅薯的,競爭激烈。倘或王圪垱村還存在,村民還在做這買賣,其他人恐怕不是他們的對手。
王圪垱人的思想境界太高了,20世紀中期,他們就喊出了“新中國的熱紅薯”此等響亮的廣告語,高端大氣上檔次,一般人難出其右。
開元大道與長興街交叉口附近,就是原來的王圪垱村。據(jù)說此村形成于清朝,因地旱種不了細糧,村民們便廣種紅薯,這里的紅薯“干心面甜不噎人”。冬春季節(jié),村民家的紅薯吃不完,就挑到洛陽老城賣。
王圪垱人賣紅薯,各有各法。
第一種人喜歡直來直去,一錘定音。他們進城后,將紅薯一股腦兒倒在二道販子跟前,報個價就成交。您若是挑三揀四、討價還價,這買賣他干脆不做了。這種人報價往往不高,就圖個干脆利索、早賣早回。
第二種人不急不躁、斤斤計較,哪怕是半斤八兩的生意,也能算半天,算得磨刀霍霍欲砍價的買主沒了脾氣,心悅誠服地掏出錢來。
第三種人比較有趣,哪兒有唱戲的就往哪兒鉆。他們到了戲臺前,將紅薯挑子一放,專心致志地看戲,有人買紅薯,他就慌慌張張地稱重、收錢,匆匆打發(fā)顧客,免得耽誤了看戲;沒人來買紅薯,他們也不心慌,到了黃昏便挨家挨戶便宜處理,然后一路哼著梆子腔回家吃飯。
第四種人更有意思,他們進城時挑著紅薯,回村時擔著屎尿——以物易物,把紅薯換成了純天然肥料。如今看來,這種買賣臟臭且賠本,替人淘大糞,不收錢都算做慈善了,咋能倒貼紅薯?可在缺糧、缺肥的年月,這是雙贏:買家得了紅薯,還清理了廁所,高興;賣家盤算著肥水流進自家田,來年又是好收成,也高興。
這四種人賣紅薯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厚道:決不會漫天要價,還會主動告訴人家怎么挑選紅薯。不少城里人就此認定了王圪垱村紅薯。
話說20世紀70年代,兩個南方人來洛陽出差,逛到老城想買些蒸紅薯嘗鮮,問完價格,卻嫌貴。賣紅薯的氣得直瞪眼:“你知道這是啥紅薯?這是王圪垱紅薯!新中國的熱紅薯!!”
兩個南方人覺得不買“新中國的熱紅薯”,好像對不起偉大的祖國,于是各買了兩塊紅薯。吃完覺得不過癮,他們在旅館的床上惦念了一夜,次日上火車前,又專程去買了好幾個“新中國的熱紅薯”。
王圪垱村村民張建堂、司馬擴軍為《消失的村莊》一書撰寫村史時,認為這是口音鬧的笑話:“新中國的熱紅薯”,其實是“新出鍋的熱紅薯”,南方人聽錯了。
不過,王圪垱紅薯——地道貨,這話說得沒錯。不信,你去問問老城人。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