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歷史名勝--擂鼓石和擂鼓石溝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6 20:20:4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遠在7500年前,中華民族歌舞鼻祖葛天氏,就出生在和陘山相連的紫荊山下。在陘山南坡處,有一個馬蹄形的大山凹叫禮沖,沖內(nèi)背風向陽,還有幾處天然洞穴。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溪流潺潺,鳥語花香,葛天氏經(jīng)常帶領眾人在這里活動。在沖口東側山腳處有一個突起的小山頭,葛天氏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異的大石頭,高三尺余,長寬六七尺,用石塊擊之咚咚作響,加之山谷峭壁的回音,響聲到處回蕩,好似漸漸遠去的隆隆雷聲!于是,葛天氏就把此石命名為“擂鼓石”,那個小山頭也被命名為“擂鼓臺”而流傳至今!
葛天氏作為當時的一個部落首領,在族內(nèi)民眾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他又根據(jù)人類的生活、生產(chǎn)活動,進行系統(tǒng)地總結,創(chuàng)造出三人操牛尾,頓足以‘歌八闋’的舞蹈,組織人們在勞作之余進行表演,以此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們最初的活動地點就是在這個‘擂鼓臺’上,人們在歌舞的同時,又用石塊有節(jié)奏的擊打‘擂鼓石’,隨著‘石鼓’發(fā)出 的咚咚聲進行伴舞,歌聲和鼓聲在山谷中回蕩,造成了氣勢磅礴的恢弘場景!
后來,葛天氏在陘山的主峰西南方將軍柱懸崖處,又發(fā)現(xiàn)了幾塊大石頭,上面的平面直徑有一米多大,一米多高,用石塊擊之,也能發(fā)出咚咚的響聲,加之此地懸崖峭壁,回音不絕!這就是陘山的又一處‘擂鼓石’,被人們稱‘擂鼓石’群,傳說葛天氏也曾經(jīng)帶領族人在這里操練歌舞。
在后河鎮(zhèn)的榆林村通往陘山有一條大溝,溝長二里,深丈余,在溝的北頭靠山處、溝的東邊,在寨墻上邊有一大塊平面石頭在石臺之上,方圓六七尺,高三尺多,形似大鼓,傳說以前用石塊擊之,也能發(fā)出咚咚的響聲,石臺即為‘擂鼓石’臺,葛天氏也曾經(jīng)在此帶領著人們操練舞蹈,歌聲同鼓聲在溝內(nèi)引起共鳴,氣勢恢宏!由此往南的大溝被后人稱之為‘擂鼓石溝’。在民國期間,民眾為保護此文物樹碑,由鄉(xiāng)賢范夢瑞親書碑文,碑記中介紹了葛天氏時期“手蒔足蹈,其流風遺韻足以寄感慨動景”的歌舞盛況?上母锲陂g擂鼓石臺與石碑一起被毀,好在碑文尚存。
我們的文明始祖“葛天氏”,為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原始歌舞,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傳;今天的人們,只有根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祖先傳說,去想象當時的流風遺韻和那恢弘的場景。陘山的三處石鼓,在過去的年代里相繼被毀,由于采石,甚至有的連地貌也面目皆非,F(xiàn)在,唯一幸存的基本地貌即為‘擂鼓石溝’以及那被拓下的碑文做為見證!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