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豫北古剎香泉寺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12 9:52:3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香泉寺最吸引我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寺的創(chuàng)設者僧稠,他是少林寺二師祖;二是香泉寺曾經是中國最早的麻風病院。
香泉寺,位于衛(wèi)輝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霖落山中,2000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香泉而得名。香泉寺為戰(zhàn)國魏安厘王的離宮,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七年 (公元556年),隋人業(yè)五年(公元608年)重建。唐開元十六年建造石窟、稠禪師石塔。元延佑年間(公元1314年)再次重建。香泉寺因山溝相隔,分為東、西兩寺。寺院臨山崖修建,規(guī)模宏大,亭臺樓閣,碑殿佛雕,甚為壯觀,歷史上這里以“佛洞煙云、古塔凌云、涼臺玩月、澗水濤聲、竿山疊翠、乳巖溪流、香泉甘冽、爐山夕照”八景而著名。
進山前新修了香泉寺牌坊,沿著石板小路拾級而上,一袋煙的光景就可以到達香泉寺。 北齊時期,即六世紀中葉,北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在此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癘人坊,即麻瘋病院,這里因此被后人稱作中國第一所麻瘋病救治醫(yī)院。 1938年3月,國民黨汲縣政府曾設在這里。 民國19年(公1930年)開明人士王功隆、申仁、王炳程等人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香泉師范。
香泉寺素有太行疊翠、香泉水響、曲徑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寺院枕巖而筑,聳立于青障之間。寺院內外的石縫里處處溢水,四季不歇,穿云流石,飛濺瀉地,悅耳動聽,被譽為衛(wèi)輝八大景之冠。
睡仙,是畫圣吳道子的作品。當年吳道子來到香泉寺,看到正在午睡的寺院主持,即興提筆勾勒出所睡姿態(tài),氣韻瀟灑,惟妙惟肖。穿石坊拾級而上,可以看到東崖壁的華嚴洞,洞內刻佛,洞外刻經,現(xiàn)已剝落,但其殘?zhí)幙梢娝稳祟}名。 華嚴經,北宋時期的摩崖石刻,用魏書石刻華嚴經全國僅此一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觀世音大殿,又叫“白衣大士離宮”,建于北齊天寶七年。據說這個觀世音大殿是中國唯一的坐北朝南的觀世音正殿,是香泉寺開山祖師稠禪師為觀世音移住北方而建。
香泉寺的佛像處處皆是,石壁上、建筑物上、雕的、畫的琳瑯滿目。那千百個神龕恰似蜂巢,密密麻麻嵌在石壁上,形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總共有萬余尊,它像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點綴在這幅雄偉壯麗的畫卷中。最集中的佛雕要數(shù)千佛洞,洞內佛雕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石窟開鑿在山崖上,高、深各三米,寬2.5米。后壁雕著一佛二弟子,主佛跏跌坐在蓮花座上,高約1.5米,二弟子躬身左右侍立。
千佛洞北面的石壁上,有唐代吳道子的真筆畫,線刻“麻姑”像,像前泉口筑石為池,方不及丈因泉水涓涓不息、清涼幽泉,故名“香泉”,香泉寺也是因“香泉”而得名。
寺北山崖有洗心洞,洞頂泉水四季常滴,據傳常在此沐浴可治麻瘋病。洗心洞口的石碑講述了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個麻風病救治醫(yī)院的歷史。北宋時期,也就是六世紀中葉,印度來華僧人那連提黎耶舍,在此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麻風病院,收容了眾多無家可歸的麻風病人。唐代《續(xù)高僧傳》稱:“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極山美,收養(yǎng)癘疾,男女別坊。” 精美的石雕佛像。 魏晉石窟,由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組成,他們都是佛祖與弟子之間的傳承關系。
這個角度看香泉寺和她對面的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爐山夕照,聽當?shù)氐睦先酥v,每到深秋的時候香泉寺對面的山上紅葉層林盡染,夕陽西下時山坡都是紅紅的顏色,非常漂亮。
(作者:青山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