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古城開封,有一種極為著名的面食,它那軟嫩鮮香的風味特色,使人難以忘懷。這就是由北宋流傳下來的“太學饅頭”,至今已有逾千年的歷史了。
包子古人稱作“饅頭”,據(jù)說是三國時諸葛亮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卷九》載:“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俗多邪術(shù),須禱于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武侯不從,因雜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后人由此為饅頭。”這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滬水漢相班師”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說法。西晉時的文學家束皙的《餅賦》:“春饅頭,夏薄持,秋起餿,冬湯餅,四時皆宜”中的“饅頭”也是指此而言。
“饅頭”本來是北方的一個餡食品種,并且,北宋的京城汴梁還有更為著名的經(jīng)營者——“在京第一”的“孫好手饅頭”。然而,“太學饅頭”何以得名,而又驚動“京師”內(nèi)外呢?這要從宋神宗說起。
宋神宗名叫趙頊,是北宋時期的第六代皇帝,史書說他:“勵精求治,不御田游,不治宮室,惟勤惟儉,將以大有為也。”(《綱鑒易知錄·卷七十》)可是他的前代卻給他留下千瘡百孔的政局,從上至下奢靡腐敗、揮霍浪費的程度“難以言狀”。為了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在他襲位的第二年(1069年)即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任用王安石作宰相,主持變法。他本人則著力于培養(yǎng)人材,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元豐初年的一天,宋神宗去視察國立學校——太學,并讓人取太學生們的飲饌呈進。這一天正好吃饅頭,神宗品嘗之后,頗為滿意的說:“以此養(yǎng)士,可無愧矣!”從此,太學生們可以將這種“饅頭”帶回去饋送親友,以沐“圣恩” (《茶余客話·卷二十》)。 “太學饅頭”的名稱由此傳開,成了京師內(nèi)外人人皆知的名品。北宋南遷之后,帶到了臨安(今杭州),成了那里著名的市食小吃之一。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受封為“周王”,其封地在開封,人稱“周王府”。朱橚好學,能詞賦,著有《元宮詞》和《救荒本草》。據(jù)說,此人雅好“太學饅頭”,每有過往的王公大臣,必以此品招待。因為朱橚是明成祖朱棣的兄弟,在朝是赫赫有名的一品官,故此有附炎趨勢者便將“太學饅頭”更名為“一品包子”,由是流傳至今,俗稱“發(fā)面包子”,成為開封的名產(chǎn)風味之一。
北宋時的“太學饅頭”,其制法頗為簡便,它是將切好的肉絲,拌入花椒面、鹽等佐料來作餡,再用發(fā)面作皮,制成今日的饅頭狀即可,形似壺蘆,表面白亮光滑,其軟嫩鮮香的風味特色,即使沒有牙齒的老人也樂于食用。所以宋人岳珂在其《玉楮集·饅頭詩》中說:“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使猷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這詩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太學饅頭”的色澤、形狀,以及餡心和老幼喜食的情景。
今日的發(fā)面包子要比原來美觀得多,這是歷代廚師改進的結(jié)果。它是將肉剁碎,拌入醬油、料酒、姜米、鹽味等(有時也用胡椒面或五香粉),再兌入清湯攪打上勁呈糊狀餡,然后用發(fā)面皮包制,并捏出整齊均勻、清晰可見的面摺,其形狀的美觀大方是毋庸置言的。它不僅肉餡鮮嫩,湯汁豐滿,而且湯汁滲入面皮之中,使其皮軟且香,因此成了開封老幼皆宜、雅俗共賞的名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