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越調,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qū),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其演出形式有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河南越調音樂由于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伴奏樂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為主(因而越調也有時稱“四股弦”),臥笛,月琴為輔,后來逐漸增加了短桿墜胡,悶子,二胡,嗩吶,三弦和琵琶。
發(fā)展過程
河南越調原稱四股弦,因主要伴奏樂器是象鼻四弦。在清朝乾隆年間已在河南南陽一帶流傳,至咸豐時已流傳到鄧州(原鄧縣)、禹州、許昌、鄭州、商丘、周口一帶。因其也采用河南方言演唱,旋律與豫劇有相通之處,也是大小嗓結合。不過越調有自己的演唱風格,不僅有表現(xiàn)民間風情的外莊戲,還有表現(xiàn)帝王將相的袍帶戲,又稱正莊戲,例如《下南唐》、《無佞府》、《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等達500多出。由于周口地區(qū)的越調劇團出了一位德高藝重的表演藝術家申鳳梅,被當年前往河南演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杜近芳發(fā)現(xiàn)并極力推薦,使這一劇種由河南傳到了北京,又走向全國。為河南越調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流派
申派
1、一代宗師申鳳梅創(chuàng)立的申派唱腔蒼勁豪放、穩(wěn)健端莊、韻味濃郁醇厚、行腔千姿百態(tài)而又統(tǒng)一,高腔中透著輕松、低腔中含著凝重,演唱慢板時慢而不散,演唱快板時快而不亂。還常常在唱中加說、唱中帶笑、唱中拋字閃板等等。
毛派
2、越調皇后毛愛蓮大師聲腔上似說似唱,悅耳動聽,唱腔雖不高亢,但卻清新優(yōu)雅,耐人尋味,尤其是鼻腔共鳴的運用,更具獨到之處。毛派唱腔清純、俊麗、流暢、纖細,藝術評論家曾把其概括為甜、純、清、巧、情、快6個字。
傳統(tǒng)劇目
越調的傳統(tǒng)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兩種,有四百多出。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tǒng)劇目,其結構嚴整,唱詞深奧,每段唱詞固定,并規(guī)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道白時用臥笛伴奏,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凈為主,如:《抱火斗》《文王吃子》《烏江岸》《十五宮》等。外裝戲多系活詞連臺本,也有許多公案系。外裝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如:《李雙喜借糧》《火焚繡樓》《哭殿》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