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頭伏吃餃子
“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是最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美食。為什么要在頭伏吃餃子呢?炎熱的夏季被人們當作是一大災難,伏天被稱為“苦夏”。在古代,入伏時在麥收后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牙祭吃頓餃子。同時,一入伏天,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tǒng)習俗中開胃解饞的好東西,所以人們通過吃餃子來度過苦夏。頭伏吃餃子的說法流傳至今,形成了一種民間文化。
頭伏吃餃子寓意“元寶藏福”
漢代東方朔在為《郊祀記》注釋時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開,故為臧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說,過了夏至,雖然白天一天比一天短,但因為太陽余威沒有過去,所以天氣還很炎熱。“夏日三庚數(shù)頭伏”。庚屬金,庚日避伏。餃子形似元寶,元寶屬金,金寶長伏。因“伏”與“福”諧音,所以,頭伏吃餃子的諧意就是“元寶藏福”。
頭伏餃子味兒美
明天頭伏。“頭伏餃子二伏面”,在這暑氣初蒸的日子里,要是能美滋滋地吃上頓餃子,那是件再滋潤不過的事兒了。
餃子的吃法可謂五花八門,蒸、煮、煎、炸樣樣都成。餃子餡兒更是可繁可簡、可葷可素,要問到底有多少種?恐怕誰也說不清。我在微博上做過一次調查:“您愛吃什么餡兒的餃子?”結果不到一小時回帖數(shù)百條,有韭菜大蝦、豆角豬肉、青椒雞蛋、牛肉蘿卜、絞瓜蝦皮……常見的餡兒料不下百種。還有樸素如西瓜皮,洋氣如黑松露,別致如韓國泡菜等,變化多端的餃子餡兒正如斑斕多彩的生活,五味雜陳,品不盡、說不完。最有意思的是烹飪大師白常繼先生,他說印象最深的是大井酸漿豆腐店的臭豆腐餡兒餃子,臭香臭香的,頭天吃了第二天還臭著呢。
常有人問:“頭伏吃什么餡兒的餃子最好?”我只能回答:我最愛吃的是羊肉黃瓜的。羊肉選腰窩,不但有肥有瘦,吃起來還柔韌筋道,鮮美汁多。把腰窩不緊不慢地剁了,再攪進去泡好的花椒水,為的是去除膻味,也能讓肉更鮮嫩。黃瓜切成細絲,略微攥一攥湯,之后加入蔥、姜、醬油、鹽等調料。
和餡兒貌似簡單,卻是門技術。真正會做飯的就是在最普通的環(huán)節(jié)上顯示手藝和心智。老北京把和餡兒叫“餡兒活”,講究要一手把著鍋沿,另一只手順著一個方向攪,用力越均勻餡兒和得越滋潤。剛調好的餡兒并不能馬上包,必須要靜置10多分鐘后才能用。如果餡兒和得不到家,湯就不能完全融進餡兒里。如果放上一會兒餡料沒有動靜,就說明餡兒和好了。俗話說“和好的餡兒會說話”就是這個意思。黃瓜愛出湯,羊肉吃水,這一葷一素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鮮嫩的羊肉浸潤了黃瓜清新的汁液,那銷魂的鮮香實在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烹飪的精髓完全仰仗著調和藝術,即使是做一頓再普通不過的餃子也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愛吃素餡兒的也有。有一種老北京齋戒時吃的面丁餡兒的餃子,是把面搟成片、切成丁,用小火炸焦,拌餡時隨包隨放。煮好后吃在嘴里嘎嘣嘎嘣的,別有一番爽脆,比放焦圈、排叉兒還要好吃。
頭伏餃子媽媽的“令兒”
去年的頭伏,天氣很陰沉,斷斷續(xù)續(xù)下著雨。中午下班回家自己動手包餃子,這是媽媽在世時給我們留下來的“令兒”。我們小時候天天高興地盼著過節(jié),過了吃粽子的“五月五”,就等著頭伏吃餃子了。小時候家里窮,不到年節(jié)是吃不到餃子的。“頭伏吃餃子”的習俗不知道是誰傳下來的,反正從記事起就聽媽媽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
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媽媽已經包好白白的一大蓋子餃子,高興地拿起一個就想往嘴里放。“不要這么急,等你爸和姐姐下地回來煮熟再吃。”媽媽小聲地批評我說。“先煮一鍋吧,讓孩子吃完好上學。”奶奶看見我著急的樣子心痛地說。而后,媽媽往鍋里添水,我就主動燒火。餃子煮熟了,媽媽盛上一大碗,被我順手接了過來。媽媽說:“先給奶奶端屋去,你再回來取。”“先讓孩子吃吧,我等他們下地回來一起吃。”奶奶對媽媽說。我高興地端起碗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餃子就往嘴里塞。“去,把這碗先給你表叔送去,回來再吃。”媽媽打了一下我的手說。等我送餃子回來,爸爸和姐姐也下地回來了,我們全家高高興興地圍在一起吃起餃子來。其實,那時候的餃子餡不過是韭菜加蝦皮,油水也很少,但就感覺很香。現(xiàn)在吃餃子雖然沒有了從前的味道,但只要我回家吃上媽媽包的餃子就會感覺飽飽的。雖然媽媽去世了,我們再也吃不到媽媽包的餃子了,但今年的頭伏,我們依然會按照媽媽的“令兒”——吃餃子。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