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閑暇時散步可以去哪兒?
在定鼎門城樓上登高北望,天街中軸線恢宏大氣,青蔥綠植點綴其間,隋唐洛陽城的城市軸線格局清晰再現(xiàn)。若你再定睛細看,還能在斗轉星移的氤氳時光中看到些許古人的浪漫。
今天,和洛洛一起來了解天街吧!👇
Part 01.天街,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
據(jù)記載,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此之前,他率群臣“登邙山,觀伊闕”,而宇文愷奉他之命設計的洛陽城,正是“北據(jù)邙山,南直伊闕之口”。這也就意味著,伊闕和邙山分立于隋唐洛陽城中軸線的南北兩端。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宇文愷引洛水貫都,將洛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洛水穿城而過,隔開了宮城、皇城和南岸的里坊區(qū),一條中軸線又將它們再度連接。
在這條歷史軸線上,排列著7座“天字號”建筑,自南向北,分別是天闕(伊闕)、天街、天津橋、天樞、天門(應天門)、天宮(明堂)和天堂。
天街則是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
△圖源:洛陽文旅公益圖庫 楊牧群 攝
Part 02.曾經(jīng),這里盡顯洛陽繁華
回首望,天街是一段繁華。在《大業(yè)雜記》中,唐人杜寶記載了隋時的天街景象,稱其“闊一百步。道旁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為御道。通泉流渠,映帶其間”。
“闊一百步”,即寬度約合今147米,在古代的道路中,這算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顿Y治通鑒》中記載,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正月,隋煬帝為招待四夷酋長等,“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達旦,燈火光燭天地”,就是在天街上,狂歡持續(xù)了一個月。
在古詩詞中,天街的“出鏡率”也極高。如裴夷直在《和周侍御洛城雪》中說:“天街飛轡踏瓊英,四顧全疑在玉京。”和凝在《宮詞百首》中說:“天街香滿瑞云生,紅傘凝空景日明。”可見洛陽城天街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Part 03.如今,這里依然是洛陽文化活動聚集地
觀當下,天街是一種承載。目前考古已探明天街最寬處有140余米,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寬的古代都城道路,是都城中最開闊的地方。
2022年,天街遺址保護展示貫通提升項目啟動,該項目占地約863.56畝,主要由御道、園路、水渠、坊門、坊墻構成,總投資約4.28億元。外郭城定鼎門至洛河以南段的天街御道(長3200米、寬34米)采用青石板鋪裝,御道兩側結合遺址保護展示,實施景觀、水渠、坊門、坊墻等工程,建成后將完整展示隋唐洛陽城核心中軸線,恢復盛唐天街的中軸氣象,延續(xù)歷史脈絡,重現(xiàn)天街宏偉格局。
如今的天街,依然是洛陽文化活動的聚集地。在位于隋唐洛陽城天街遺址的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孩子們沉浸式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歡笑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在天街定鼎門段明教坊區(qū)域的天街·洛陽青年理想生活節(jié)上,年輕人通過茶飲、文創(chuàng)、手作、戶外運動等主題活動感受活力生活,青春事、潮流事,事事舒心。
Part 04.未來,這里將再現(xiàn)往昔恢宏格局氣勢
瞻未來,天街是一幅藍圖。
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隋唐洛陽城因水布局,洛水穿城而過,城內(nèi)有不少人工渠縱橫交錯,起到排水作用。天街兩側的排水渠擔負著天街和坊內(nèi)向外的排水任務。為了再現(xiàn)“通泉流渠、映帶其間”的歷史景象,工程對天街兩側的排水渠景觀也進行了精心設計。池底鋪設0.5米厚的防滲層,池底與駁岸采用生態(tài)設計,形成綠色生態(tài)濕地。等蓄水后,工人將在渠內(nèi)種植水生植物。
按照規(guī)劃,路面保留現(xiàn)狀地被草皮,將在兩側種植林蔭帶,樹種以歷史記載的櫻桃、石榴、柳樹、槐樹等為主,兩側排水渠采用生態(tài)駁岸的形式,種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態(tài)自然、景色宜人的人性化濱水綠帶,再現(xiàn)“通泉流渠,映帶其間”的歷史景象。
在不破壞天街格局與整體氛圍的前提下,天街林下還會布置少量以隋唐洛陽城出土文物為主題的小體量雕塑與浮雕,如胡俑、瓦當、唐三彩、絲路駝隊等,以坊墻為投影載體,運用全息投影的高科技展示方式再現(xiàn)天街往昔恢宏的格局氣勢。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