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海量的公園里,人民公園是獨特的存在,它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融入了鄭州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享有國家重點公園、河南省五星級公園等殊榮。
新中國鄭州第一園
如今,如詩如畫的園林美景,對市民來說就在身邊。而在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園林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或寺觀園林,公共園林只在發(fā)達地區(qū)和城市少量存在。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挖湖堆山、植樹造林、種花種草,改建或興建了大批城市公園,給人民群眾提供游覽、休憩的場所。人民公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而成,1952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建成開放的第一個公園。
目前,人民公園總面積28.36公頃,其中,水面面積3.96公頃,綠地面積20.38公頃,綠化率90.5%。園內(nèi)大樹參天,湖光山色,亭臺樓榭,曲徑通幽,年均游客量達600萬人次。
歷史印跡和文化特色
人民公園的胡公祠、彭公祠兩座祠堂,是極具價值的文物瑰寶,均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南門內(nèi)的胡公祠為宮殿式建筑,紅墻碧瓦、飛檐翹角,匾額上書“功名不朽”。胡公祠的大門即公園的南門,兩側(cè)楹聯(lián)上寫“百戰(zhàn)奠山河革命勛勤昭國史,萬人空道路中原廟祀報元戎”。胡公名景翼,民國十年左右為上將,任河南督軍,在反曹輥、吳佩孚的北京政變中,功勛卓著。1925年,胡景翼去世,年僅34歲。8年后,馮玉祥等人力主建其祠。1936年9月,占地23畝的胡公祠落成。西門內(nèi)的彭公祠,又稱五座涼亭,1925年10月落成,原為民國初期駐守鄭州的彭象乾團長及其陣亡將士銘功之園,故稱銘功園。還修筑了由市內(nèi)通往彭公祠的道路,命名為銘功路。
人民公園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歷史印跡和文化特色:青年路、青年湖為1955年、1956年團市委發(fā)動青年義務(wù)勞動修建。東門內(nèi)的迎賓山以取自新密、鞏義山中的大塊奇形青石,吸取中岳嵩山及雞公山造型而建,假山主峰高聳,中有瀑布傾瀉而下,山洞、涼亭、植物巧妙配置,引人入勝,不少鄭州人在此留下了童年記憶。
最粗市樹生長于此
公園南門內(nèi),一株老國槐參天蔽日,枝葉密生,有著巨大球形樹冠。鄭州市政府2018年12月頒發(fā)的“鄭州市古樹”牌子赫然立在樹前,當年這株老國槐樹齡170年,為三級古樹。這株修建胡公祠時移植而來的老國槐是公園的鎮(zhèn)園之寶,也是鄭州市的“明星”樹,在幾代園林人的精心管理下,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法桐是鄭州的市樹,鄭州最粗的市樹生長于人民公園。在蓮花池廣場周圍,36株高聳入云、冠大陰濃、生機勃勃的法桐整齊排列,為樹邊長椅上的人們送來陣陣陰涼,從空中俯瞰,形成一道巨大的綠廊,十分壯觀。它們胸徑均在95厘米以上,最大的1株胸徑119厘米,是目前鄭州市最粗的市樹。
這批法桐的種植史要追溯到70多年前。1951年,鄭州市政府做出了《關(guān)于開展治沙造林的決定》,時任副市長史隆甫年輕時曾留學(xué)法國,專攻土木建設(shè),對法桐樹情有獨鐘,認為法桐作為速生樹種,能有效綠化和美化城市,而且深信法桐樹適合在鄭州大面積種植。為了實現(xiàn)這一愿景,史隆甫前往上?疾,引進法桐樹苗。1955年,人民公園首次種上了法桐,之后又進行補植補栽,總數(shù)達145株。至今生長旺盛,蒼勁挺拔,已被列入古樹名木后備資源。
人民公園植物種類豐富,層次分明,園區(qū)木本植物品種280余種,是鬧市中的生態(tài)寶藏。牡丹園、竹園、櫻花園、桃花苑、盆景園等專類園區(qū)各具特色,櫻花、碧桃、牡丹已成為公園特色花灌木。
牡丹園位于公園西部,有牡丹、芍藥128個品種10000余株。每年4月牡丹花開,色彩斑斕,雍容華貴。櫻花是人民公園的標志性園林特色花木。每年4月中旬,櫻花盛開時,芬芳馥郁,落英繽紛,櫻花與同期開放的郁金香、桃花共同構(gòu)成“三花爭艷”的春日盛景。
綠地無界,美麗共享。近年來,公園先后實施拆圍透綠,以“公園+”“兒童友好”“綠地共享”“海綿城市”建設(shè)理念實施提升改造,新栽櫻花和桃樹近千株,營造出“櫻飛林郁,老幼共樂”的公園新景。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人民公園,這顆“綠色明珠”,是鄭州人心中的美好所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