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安陽,殷墟博物館內,一群中學生正戴著AR眼鏡,凝視著3000年前的甲骨文在眼前“活化”成動態影像;中國文字博物館里,孩子們手持刻刀在陶片上復刻甲骨文,為家人制作獨一無二的“文字祝福”;林州紅旗渠畔,青少年沿著先輩足跡體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內涵……這座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古城,正以甲骨文為核,將整座城市打造為“立體課堂”,在研學熱潮中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8月2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安陽,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帶領大家一起探訪“了不起的甲骨文”。
甲骨文IP:從冷門資源到城市文化符號
“原來每個漢字都是穿越三千年的信使!”在中學生李嘉怡的研學分享中,這句話道出了無數來訪者的心聲。作為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甲骨文不僅是安陽的文化標識,更成為這座城市打造超級IP的核心資源。
中國文字博物館宣傳教育部培訓科副科長楊小玉透露,今年暑假親子研學呈現“井噴式”增長,博物館早在4月便完善了“刻寫甲骨文送祝福”等特色課程。數據顯示,該館開館16年來已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研發漢字教育課程近200項,構建起覆蓋全齡段的“三六九”式研學體系——三類套餐、六大主題、九個環節,形成完整的課程鏈。
殷墟博物館的實踐更具創新。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介紹,新館開館至今接待游客256萬人次,其中暑期研學人數超2.2萬。通過“商傳千年鑄未來”“樂游大邑商”等品牌,開發50余項子課程,并將研學課堂帶到上海、廣東、新疆等地,讓商文明跨越地域界限。
在殷墟博物館,裸眼3D技術讓甲骨文、青銅器“破壁而出”;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文字里的中國——家與國”互動展,通過任務導向式設計,將展覽變為沉浸式課堂。安陽湖國防教育基地負責人表示:“我們融合本地文化與國防教育,設計出‘甲骨文密碼破譯’‘戰地文書體驗’等特色課程,深受青少年喜愛。”
研學熱潮:標桿城市是如何煉成的?
據了解,2025年上半年,安陽接待研學旅行16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其中市域外游客增長40%。這座古城何以成為全國研學“頂流”?答案藏在政策引領、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之中。
安陽于2018年獲評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2023年摘得“中國研學旅行目的地·標桿城市”稱號。目前,安陽市擁有15家省級以上研學基地(4家國家級),形成“博物館+景區+鄉村”的立體布局。安陽市文廣體旅局數據顯示,2024年研學人次突破220萬,外地游客主要來自京津冀、山東、山西等地。
今年以來,安陽新增研學課程120余門,推出8條精品線路,涵蓋殷商文化、紅色經典、工業體驗等主題。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漢字全息課程”、紅旗渠景區的“渠首精神實踐課”、安鋼工業景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實現文化、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湯陰縣小河村的“竹子探秘”、安陽縣杜莊村的“非遺傳承”、安陽湖的“國防教育”……30余家民營研學基地跳出傳統框架,將鄉村資源、非遺技藝與研學結合。安陽市文廣體旅局負責人表示:“社會力量的加入,讓安陽研學從‘博物館+景區’邁向‘全域課堂’。”
文創破圈:從文化符號到經濟引擎
在殷墟博物館文創店,一款以婦好鸮尊為靈感的干發帽成為“爆款”。“將文物元素融入生活用品,既能傳播文化,又滿足實用需求。”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告訴記者,文創與研學的雙向賦能是關鍵。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期間,殷墟文創產品單日營收最高達60萬元,文創開發品類超百余種。
從“甲骨文表情包”到“考古盲盒”,從“吉人天相”成語系列到“文字里的中國”微展覽,安陽構建起多維IP體系。2025年7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覽在香港開展,吸引超過5萬人次觀展,深化港澳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從一片甲骨到千億產業,從研學課堂到世界地標,安陽的實踐證明:當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動能,傳統與現代便能完成價值閉環。這座三千年前的文明古都,正以甲骨為筆、研學為紙,書寫著新時代文旅融合的華章。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