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淇縣古靈山,沿玉帶河向西北一路走來,便是長達八華里的古靈山龍潭峽。
其實,所謂玉帶河就是龍潭峽伸到古靈山主景區的一部分。因其水澈如玉,飄然如帶而得名。龍潭峽到此,出兩峰而入群巖,變曲溪而呈平湖,秀則秀矣,但險象全無.要窺龍潭峽之全貌,必前行才是。
往前稍許,忽見一峰插天,猶如大將軍把門,煞是壯觀。再往前走,頓感廣天進入暗宇,驕陽遁去,涼風習習,令人唯恐雨之將至,不免膽怯卻步。躊躇之間,一彎繞過,前方突然出現一方天地,隱約可見一座房子,房前一片蘆葦,大有農家味趣。走近才知,已經來到著名的黑龍潭。黑龍潭水面并不很大,但是幾股清泉清晰可見。站到高處,仔細審視這里的地勢,兩座山頭構成一個反“S”形,活靈活現一個天然太極圖。黑龍潭就處在陰魚魚嘴的地方。正對著黑龍潭的山壁高約千仞,如斧劈刀削一般,仰望久了有頭暈目眩之感。經當地人指點,還可望見隱隱的字跡:“山卓碧云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圣,靈杰千古同嘉。”經打聽方知,這是明代御史孫征蘭留在老家的又一方墨寶。回想其在云夢山等地的眾多題記,不由對這位同村老鄉肅然起敬。
黑龍潭北側是當地老百姓集資重建的龍王廟,里面供奉著五位龍王。黃龍坐中,兩旁依次是白龍、黑龍,青龍、紅龍。中國的龍王信仰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產生的,但是又與印度佛教中的龍王有很大差異。可以說中國的龍王是佛教道教雜糅的產物。道教引進佛教龍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體系,稱之為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西游記》中有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由于龍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均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于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成為中國龍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云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離開黑龍潭大約一里多地,便是龍潭峽的又一處名勝白龍潭。白龍潭由白龍巖、白龍洞和白龍瀑三部分構成。白龍巖全部由鐘乳石組成,仔細端詳可見一條天然白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兩根尺把長的胡須正對著溝下的一汪清水,大有蛟龍入海之勢。而在白龍巖的上面則是一天然溶洞,廣約三間,上下兩層,上下洞口相通,人可鉆上鉆下。每到夏季,雨水豐沛,上游來水在這里形成一個跌瀑,三五好友坐在白龍洞中,觀瀑賞景,必會十分愜意。
沿龍潭峽一路前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目不暇接。一會兒是金龜出洞,一會兒是雙猴望月,一會兒是金雞獨立,一會兒是犀牛探水。更為奇特的是,在一處絕崖上,倏地發現有一座山峰雙石并立,大有炎黃二帝之風采。攝入鏡頭竟與黃河二帝非常相象。激動之余,隨口吟詩一首以記之:炎黃二帝立龍潭,女媧補天有續篇。靈山圣景誰裁出,華夏奇觀出天然。
經過兩個小時的峽谷穿行,豁然開朗之處就是聞名遐邇的明清古民居,有石頭城美譽的原始村落---涼水泉。涼水泉,一個人口不足百人的深山小村,卻保留了幾十座原汁原味的石頭院落。這里牛羊成群,雞鴨滿坡。偶聞老翁村姑吆喝聲響,恍惚如入世外桃園,即便不是文人也會引發隱者之概。
據說,涼水泉過去其實是兩水泉。一泉坐南,叫小泉,一泉坐北叫老泉。兩股泉水晝夜不舍,四季長流,注入雙龍潭后沿龍潭峽一直流向古靈山。目前,小泉已被當地人開發成五龍洞景區,而老泉則被開發為龍泉山莊,都成了這里有名的旅游勝地。
龍潭峽,處處有龍,泉潭相連,真是名不虛傳。唐代詩人韋莊贊曰:
石激懸流雪滿灣,五龍潛處野云閑。
暫收雷電九峰下,且飲溪潭一水間。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回瞻四面如看畫,須信游人不欲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