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出自洛陽的世界佛學大師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2/27 16:31:43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玄奘(602年至664年),原姓陳名祎(yī),唐代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世界著名佛學大師。玄奘之父陳慧是虔誠的佛教徒,哥哥陳長捷在洛陽凈土寺當和尚,所以,玄奘小時候常到寺院游玩,13歲時削發(fā)做了和尚。他年幼聰慧,又肯吃苦,15歲時不但能背誦《涅槃經(jīng)》,且能通俗釋義。當時全國的高僧大多集中于四川。為了深入學習佛學,玄奘與哥哥一起到了成都的空慧寺,向名法師請教學經(jīng)5年。之后,玄奘到各地遍訪高僧,鉆研各家學說,到長安學習天竺語言。
貞觀元年(627年)八月,玄奘從長安出發(fā),途經(jīng)秦州、蘭州、涼州,到了瓜州。在西域人石槃陀導引下,又過了玉門、烽火臺、野馬泉,到達哈密800里大沙漠。玄奘憑著堅強的毅力,出生入死,最終走出沙漠,來到了伊吾國,又進入高昌。離開高昌,玄奘一行途經(jīng)屈支國、龜茲,進入中亞諸國,然后到達北印度國境。從長安出發(fā)到印度國境,玄奘大約走了一年之久。
在印度,玄奘首先參拜佛寺古跡,拜訪各地高僧,然后到達那爛陀寺。這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學府。在這里,玄奘認真學習和研究佛經(jīng),主持戒賢法師年逾百歲,破例為玄奘開講《瑜伽論》一年多。5年后,他把寺院所藏各類經(jīng)論全部讀完,遂辭別戒賢法師,到南印度繼續(xù)游學。6年之后,他又回到那爛陀寺,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
身處異邦,難忘故土。貞觀十七年(643年),在印度學習佛教15年后,玄奘婉言拒絕了印度各界的盛情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印度各界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他用大象和馬匹馱著675部佛經(jīng)啟程回國。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人在長安朱雀大街舉行歡迎儀式,熱烈歡迎玄奘回國。不久,唐太宗在洛陽召見了他,對他盛加贊揚,并希望他能還俗為官,玄奘沒有答應(yīng)。
第二年,由玄奘口述、辯機執(zhí)筆的《大唐西域記》完成。全書共12卷10萬字,書中記述了玄奘去印度取經(jīng)過程中所歷經(jīng)的大小120余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包括山川地形、城邑關(guān)防、道路交通、風土人情、物產(chǎn)氣候、文化政治及古跡傳說等,這對研究中亞、南亞及西亞的歷史地理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作者:羅雯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