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流失海外的龍門石窟文物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3/19 15:54:37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龍門石窟遭劫最為嚴重的時期,右脅侍菩薩造像的頭像,就是那時候被盜鑿的。在位于龍門西山的賓陽中洞內(nèi),這尊站立的右脅侍菩薩身材修長,服飾簡潔,栩栩如生,遺憾的是,其頭像缺失,左手部位也留下了難看的鑿痕。
龍門石窟研究院的專家介紹,這尊菩薩造像具有北魏時期菩薩造像鮮明的特征。這一時期的菩薩造像開始中國化,有了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的影子。“你看這尊菩薩造像面龐清瘦,身材修長,形象秀美,北魏佛像的特征在這尊菩薩造像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名專家說,這一時期菩薩造像的服飾很簡潔,一般為高髻無華,褒衣博帶,垂領(lǐng)廣袖,和唐代菩薩造像的豐潤圓滿、體形健美,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么,這尊菩薩造像的頭像,究竟為何人所盜,又流失到了哪里?我們可以從一些歷史痕跡中窺見一二。1934年,地質(zhì)學家袁同禮到龍門石窟勘察文物被盜情況,他在調(diào)查報告中提到:“賓陽中洞四佛像頭顱被擊落,洞內(nèi)外龕像有被砍頭者,有全身被盜者……”
洛陽學者趙振華所著的《龍門石窟盜鑿史》,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1933年,中國社會教育社理事會派倪錫瑛、李可染等到洛陽進行社會調(diào)查。游覽龍門時,向?qū)Ц嬖V他們:“每一年,各國游者到龍門去拜訪的就有幾百人,他們每次來,都花重金從鄉(xiāng)人那里購買石佛的頭,帶回去作為名貴的藝術(shù)裝飾品。帝國主義的勢力居然延展到洛陽,龍門石窟的石佛被帶到外洋各國去了,這不但是石佛的不幸,也是整個大勝跡的不幸。”
(作者:李礪瑾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