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諸縣縣令】王渙:三年洛陽令 朝野共盛贊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5/22 18:01:43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洛陽為十三朝古都,帝王將相在此紛紛亮相,京城的輝煌遮蔽了洛陽縣的稱謂,使其縣名不彰。與位高權(quán)重的帝王將相相比,洛陽縣縣令大多默默無聞。洛陽縣之外的新安縣、永寧縣(今洛寧縣)等縣縣令同樣鮮為人知。在這里,《洛陽晚報》記者為您講述洛陽及諸縣縣令的吏治故事。
《后漢書·王渙傳》記載:“故洛陽令王渙,秉清修之節(jié),蹈羔羊之義……”王渙擔任洛陽令僅三年,卻贏得朝野的共同盛贊。公元105年,王渙病逝于洛陽令任上,洛陽百姓為紀念他,專門為其修造了一座祠堂。一日三餐前還要念叨幾句,以告慰王渙的在天之靈。
“王稚子,世少有”
與東漢洛陽令董宣被稱為“酷吏”和后唐洛陽令何澤被譏為“圖謀仕進”不同,東漢另一位洛陽令王渙在歷史上有著很好的口碑。史料記載,王渙,字稚子,東漢廣漢郡郪(qī)縣(今四川省三臺縣)人。王渙的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安定郡位于今甘肅鎮(zhèn)原一帶。年輕時的王渙屬于“官二代”,他喜歡與一些輕薄青年玩耍,還喜歡跟別人打架,成為“問題少年”。讓人欣喜的是,長大后的王渙浪子回頭,棄惡從善。他不僅認真學習儒學,還精心研習《尚書》和律令,被史書稱為“晚而改節(jié)”,而且他做官名聲很好。身為廣漢郡人,王渙曾在廣漢太守陳寵屬下?lián)喂Σ堋K矣诼毷,辦事雷厲風行,他和“強項令”董宣一樣,以簡賢選能和執(zhí)法不避豪右聞名。在王渙的協(xié)助下,陳寵將廣漢郡治理得井然有序。廣漢老百姓紛紛傳誦:“王稚子,世少有。平徭役,百姓喜。”后來,治郡有方的陳寵被漢和帝劉肇提拔到京城洛陽任大司農(nóng)。當漢和帝問陳寵治理廣漢之方時,陳寵沒有貪功,直言是王渙之功,漢和帝聽了非常高興。從此,王渙聲名大振,年輕的王渙迎來一次升遷的機會。
溫縣大治
陳寵在漢和帝面前的美言“立竿見影”,王渙從廣漢郡出任河內(nèi)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縣令,為其后來出任洛陽縣縣令積累了治縣經(jīng)驗。當時的溫縣境內(nèi)有很多奸詐狡猾之人,他們作惡多端,長期為害百姓。王渙想方設(shè)法嚴厲鎮(zhèn)壓奸猾豪強,將他們?nèi)肯麥。境?nèi)自此太平,動亂不寧的溫縣變得“境內(nèi)清夷”,路不拾遺——商人可以放心地在路邊過夜,連那些放牛的人也打著王渙的旗號,只要說自己放的牛是王渙的,就不會被他人侵犯。在宋代王令仿照唐朝李翰《蒙求》撰寫的《十七史蒙求》中,有“蘇瓊止盜,王渙誅奸。楊修俊才,張尚辯捷”的說法,對王渙的為政能力大為贊賞。溫縣距洛陽不遠,二者同為臨近黃河的城市。王渙治理溫縣的功績很快傳到漢和帝耳朵里,三年后,王渙被調(diào)到兗(yǎn)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任刺史,他依法治理兗州各郡,德化得到廣泛推行。兗州同樣臨近黃河,王渙就這樣在黃河沿線各地宦游。東漢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渙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漢和帝到南方巡視,回到京城洛陽后,漢和帝便任命王渙為洛陽令。
[1][2]
(作者:余子愚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