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陜石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5/27 16:31:5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院里,有一個高約3米多的石柱,雖然年久已經(jīng)風(fēng)化,但石柱依然昂首直立。凡來此參觀的游客都要看看這個石柱,并拍照留念。
這根石柱名曰“分陜石”,是陜西之名由來的見證。
“陜”是現(xiàn)在陜西省的簡稱,“陜”這個地方卻不在陜西,而在三門峽市。三門峽舊稱陜州,居地陜縣。據(jù)說,“陜”在遠古的時候叫“夾方”。此地南有伏牛山,北有中條山,又有波濤洶涌的黃河流過。所以,“夾方”的意思大概是指被兩面大山夾住的地方。周滅商而得天下后,按文王演易的思路,將“夾方”合二為一,成為一個“陜”字,此地以后就稱“陜”了。
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王朝。成王時期,由于年幼,為了維護新建立的政權(quán),方便治理和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關(guān)系,以三門峽的“陜”為分界線,把周的統(tǒng)治區(qū)域劃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qū),由周王朝的開國重臣“分陜而治”。于是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土中,這叫“立柱為界”。“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
據(jù)記載,分陜石原立于陜州南邊的土原之上,后來被移到了陜州北城墻上。唐朝武則天時代,有人作銘于石柱,稱“周召分陜所立界石”。經(jīng)專家考證,此石柱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陜西”也因此而得名。
屈指算來,分陜石的存在已經(jīng)有3000多年了,是古人文明經(jīng)營屬地的見證者。據(jù)說,至此之后,周、召二公各自管理自己的封地。他們體恤民意、細查民情,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分陜石雖然將他們的領(lǐng)地一分為二,但在周王朝在“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得到和諧統(tǒng)一,并維持了很久。
陜州與陜西本是一石之分,由于同屬黃河流域,不但語系相同,風(fēng)俗習(xí)慣也相近,幾千年來大家視為一家,并未為一條石柱而隔斷心脈。倒是如今的后代們,看此石柱覺得新鮮,細想陜西的由來,才恍然追溯歷史,方知始終。
1957年,三門峽大壩蓄水,陜州城屬淹沒區(qū),分陜石被移到了新建的三門峽市人民公園內(nèi)。1967年,分陜石被移至三門峽市圖書館,后又移至三門峽市文化宮。1988年,分陜石被移到虢國博物館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由于分陜石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2005年7月20日,文物保護部門采用封閉式管理對分陜石進行保護,以防止其繼續(xù)風(fēng)化。
(作者:《古今三門峽》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