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老城排鼓:百年排鼓擂響河洛大地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3 17:19:07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喜慶場面總少不了鼓,可要打出“花”來,這就難得了。發(fā)源于清朝初年綠(lù)營軍戰(zhàn)鼓的老城排鼓,因其鼓聲節(jié)奏鏗鏘,槌槌有力,尤其是表演時觀賞性強,如今已成為洛陽具代表性的擊鼓演出之一。2014年,老城排鼓入選洛陽市級非遺名錄。
清朝時期,在今洛陽老城一帶駐有一支綠營清軍,軍隊有專門的鼓隊。鼓隊的鼓師轉(zhuǎn)為民后,把戰(zhàn)鼓的陣勢和擊法傳至老城民間,老城遂有了自己的鼓隊。老城排鼓屬集體表演項目,表演時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甚至上百人。表演器具以鼓、镲、鑼、鐃、鈸為主,火擔子、火銃(單眼、三眼、四眼)、放荒、梢子棍等輔助,鼓又分為大鼓、中鼓、小鼓。表演者身著統(tǒng)一服裝,按陣形排開,大鼓指揮,小鑼引導。
擊鼓時,表演者要調(diào)動全身的力量,用眼、手、身、步、法五個方面的表演,把擊鼓變成表演,這是老城排鼓最突出的特色。例如,擊鼓時鼓槌在手中翻飛,技巧純熟者在雙手擊鼓瞬間鼓槌可在手中翻轉(zhuǎn)四圈;擊鼓時邊擊邊跑,甚至雙腳跳起來在空中擊鼓等。
目前,老城排鼓現(xiàn)存有祖輩傳承下來的9套完整鼓譜:《交槌》《歇拍及二路帶帽(歇拍)》《牡丹鼓》《跑鼓》《迎賓鼓》《嘰咕東咋》《長勝鼓》《龍燈鼓》《舞獅鼓》。其中,《牡丹鼓》用于表現(xiàn)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牡丹競艷的意境,最具河洛地方特色!赌档す摹分饕谴蜿囆,鼓的擺放像牡丹花一樣有花蕊、有花瓣:中間四個鼓象征花蕊,周邊五個鼓象征花瓣。表演者要走隊形,動作要求整齊劃一,節(jié)奏較慢。
因缺乏史料,老城排鼓社成立的具體時間已無據(jù)可考,傳說由綠營出身的劉大夫(民間稱謂,其職務已不可考)成立排鼓社。從1900年開始,老城人劉芳娃從劉大夫手中繼承衣缽,主持排鼓社,延續(xù)至今。如今,老城排鼓社的“掌門人”劉國慶已是第八代傳人。
劉國慶說,新中國成立以來,老城排鼓社在政府的關(guān)懷和支持下,得到空前發(fā)展,不僅人員眾多,而且器材齊全,洛陽每每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都會邀請老城排鼓社前去獻藝。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訪問洛陽,老城排鼓社曾受命參加歡迎儀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少“非遺”技藝在保護與傳承的道路上步履維艱,老城排鼓卻避免了這種尷尬。目前,老城排鼓社共有80多位成員,年齡大多在40歲至60歲,雖然不算年輕,但“新鮮血液”補充得非常及時。劉國慶介紹,每年都會有十幾個新人加入老城排鼓社,“大家認為,打排鼓既能鍛煉身體,又豐富了日常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排鼓社每年還可以收到200場左右婚慶等商業(yè)演出的邀約,每場演出根據(jù)規(guī)模能有千元收入。這些錢一部分分給參與演出的社員,另一部分成為排鼓社的集體資金。商業(yè)化運作,給這一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劉國慶說,未來老城排鼓社將與學校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免費傳授擊鼓技法,讓其感受老城排鼓的藝術(shù)之美,并從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傳承人。
(作者:張寧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