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周末,和文友常松木來到觀星臺,探秘“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天文臺”,它為什么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今天,我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由此而來
觀星臺距登封市區(qū)15公里,走進這個古老的科學圣地,院落的正前方有一高2米左右的白色石柱,上刻文字“周公測景臺”。這是古代用以測量日影、驗證四時的儀器“表”,最初為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姬旦修建。他以陽城為中表,筑土圭、立木表,測量日影。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測量,周公把測量的數據一一記錄下來,發(fā)現(xiàn)了日影有一個由長到短再由短變長的周期,并根據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找出了季節(jié)的變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長、夏天日影短的規(guī)律。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以登封陽城為中心觀測點,并根據實地測量結果,編成了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大衍歷》,并把周公時期的土圭木表更改為石圭石表,并刻上“周公測景臺”5個大字。
元十三年(1276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通過在觀星臺的實地觀測,掌握了地球運轉的規(guī)律,并準確地測出二十四節(jié)氣,特別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準確時間,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編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與現(xiàn)今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歷相比一秒不差,但卻比它早了300多年。
世界文明光輝殿堂里登封現(xiàn)象
觀星臺是世界上沿用最久、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天文建筑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天文科學發(fā)展高峰的佐證,也是目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觀星臺。觀星臺還反映了13世紀中國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也是世界建筑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先驅作品。作為天文科技建筑的觀星臺建筑,是自公元前11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天文觀測中心,是當今獨特反映此類建筑初創(chuàng)制度的唯一現(xiàn)存見證。
2009年是國際天文年,世界上最大的科普周刊之一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盤點并公布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觀象臺,其中中國河南登封告成觀星臺榜上有名。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觀星臺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筑里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筑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xiàn),更是中華民族農業(yè)社會里無與倫比的文明之花。
“中文化”源于此
“‘中文化’源于此。”登封文化名人常松木說,河南方言“中不中”,也源于此地。
古時,因為科技落后,生產力不發(fā)達,認識水平低下,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認為天球投影下的地球南北長3萬里。與八尺表測量出來的日影長對照,認定“影長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發(fā)現(xiàn)登封陽城(今告成)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于是就認定這里為天地、宇宙的中心。于是,從那以后,就傳下了“天有心,地有膽,天心地膽在告縣”的民謠,周公證得陽城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區(qū)被稱為中國,豫州被稱為中州,華夏民族被稱為中華。
中華、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詞語中的“中”字都由此而來。
沐浴著濃郁的中文化,更能切身體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你會發(fā)現(xiàn),嵩山文化有著怎樣的內在張力和魅力,使你無法停止探索的腳步。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