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山寶花入夢來——偃師牡丹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1 16:42:09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緱(gōu)山是偃師名山,是牡丹的原生地之一,牡丹名花“金系腰”就出自該山之中。緱山之麓的靈泉寺,是千年名剎,在唐末五代時該寺牡丹非常著名。偃師市高龍鎮(zhèn)高崖村為波斯王陵區(qū),也是牡丹傳統(tǒng)種植區(qū)。
周師厚《洛陽牡丹記》載:“‘金系腰’,千葉黃花也。類間金而無蕊,每片葉子上有金線一道,橫于半花上,故目之為‘金系腰’。其花本出于緱氏山中。”緱氏山,又稱緱山,在今偃師市府店鎮(zhèn)府南村,東鄰太室山,南望少室山。風光秀麗,草木蔥郁,泉水飛流。傳說周靈王時王子晉求道修行于緱氏山,于此升仙。漢武帝、光武帝、武則天、乾隆皇帝等帝王都曾臨幸緱氏,謁升仙太子廟。緱山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緱山明月”被列入偃師八景之一。
古代緱氏山有野牡丹,“金系腰”就出于該山中,成為洛陽牡丹名品。北宋末年,“金系腰”傳到海陵(今江蘇泰州),種植于貴族園林中。曾協(xié)《浣溪沙·詠芍藥金系腰海陵席上作》載:“晝漏新來一倍長。眾賓沾醉尚傳觴,濃云遮日惜紅妝。應是主人歸鳳沼,為傳芳訊到黃堂。腰圍恰恰束金黃。”這里的芍藥,指木芍藥,即牡丹。“金系腰”花開之時,主人置酒高會,讓眾人同賞此名花。
南宋時,“金系腰”在杭州廣泛種植,花開之時,女子們采“金系腰”花朵插在頭上。當時詞人呂勝己在《長相思》中寫道:“體夭夭,步飄飄。綬帶金泥縷絳綃,瓏璁趁步搖。淺霞消,兩峰遙,斜插層樓金系腰;ㄐ呷嗣鎷伞”
同時,“金系腰”從洛陽傳入四川,發(fā)生變異,花工用其培養(yǎng)出了牡丹新品“金腰樓”“玉腰樓”。陸游《天彭牡丹譜》載:“金腰樓,玉腰樓,皆粉紅花而起樓子,黃白間之,如金玉色。”
靈泉寺,又名靈山寺,位于今偃師府店東的緱山之麓,是唐末五代著名寺院,當時該寺牡丹非常著名。唐末五代高僧歸仁曾為該院住持,他是曹洞宗疏山匡仁禪師法嗣,能詩,詩風剛健,格調(diào)高亢,頗有氣勢。《全唐詩》中存其詩六首,其《牡丹》云:“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欄欲綻時。天下更無花勝此,人間偏得貴相宜。偷香黑蟻斜穿葉,覷蕊黃蜂倒掛枝。除卻解禪心不動,算應狂殺五陵兒。”
陽春三月,寺中牡丹欲迎風綻放。他感嘆,高貴的牡丹,冠絕群芳。有黑蟻、黃蜂聞牡丹之香也附于花葉花蕊。“除卻解禪心不動,算應狂殺五陵兒。”是由牡丹寫禪理,出家人除去解禪,心無所動,但看到黑蟻、黃蜂偷覷牡丹,心中為之動,它們也算得上狂殺五陵兒了!五陵兒,指富豪子弟,這里指牡丹。
同歸仁禪師同賞牡丹的是羅隱,他屢試不第,長期在靈泉寺居住,他的詩《牡丹花》云:“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蓱z韓令功成后,辜負秾華過此身。”
詩中的“韓令”指韓弘,唐代中書令!短茋费a》載,韓弘任中書令時,遷居一處有牡丹之宅院,韓弘不喜牡丹,令人將它們除掉,辜負了這滿園春色。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羅隱卒,歸仁有詩哭之。今靈泉寺仍存舞樓和關(guān)帝殿,為清代建筑,上有一聯(lián):“帝業(yè)歸來青龍刀偃緱山月,神公如在赤兔馬嘶崿嶺風。”
而這座寺院,與偃師食用牡丹的歷史緊密相關(guān)。清朝時,寺院中種植大量鳳丹,僧人采鳳丹籽榨油,用作素齋制作的素油。偃師寇店一家名為孫記驢肉湯館的老板受此啟發(fā),用鳳丹籽和其他香料混合,用特殊的焙制手法,制成料包,同驢肉同煮,制成風味獨特的驢肉湯。后來,此湯館搬至洛陽老城,請清末翰林林東郊書寫店名,林東郊親書店名為“一鼎香”。再后來,“一鼎香”又開設了羊肉湯館、牛肉湯館等多家湯館,還開設了“一鼎香”香料坊,其香料的主料仍是來自靈泉寺的鳳丹籽。
公元651年秋,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打敗,國王伊嗣俟殉難。王子卑路斯、阿羅撼帶王族和余部逃到吐火羅(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但是,在阿拉伯軍隊的不斷進攻下,臨時首都疾陵城被攻破,卑路斯、阿羅撼帶領(lǐng)波斯王族東逃,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到達洛陽。唐高宗將修善坊、立德坊等劃為波斯人社區(qū)。
兩年后,卑路斯在這里去世,葬于洛陽波斯王陵區(qū),在今偃師市高龍鎮(zhèn)高崖村。阿羅撼和其子俱羅去世后,也葬在此處。目前,波斯王陵區(qū)保存完好。后來,卑路斯之子泥涅師即位為波斯王,數(shù)年后帶部分民眾重返西亞。泥涅師戰(zhàn)死后,其子孫相繼被唐朝封為波斯王,帶領(lǐng)波斯故土的民眾,與阿拉伯軍團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公元874年,波斯王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領(lǐng)導人民大起義,終于趕走阿拉伯人,光復波斯全境,以布哈拉為首都創(chuàng)立了 波斯薩曼王朝。這一時期,也是洛陽牡丹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時期,伊朗現(xiàn)存古波斯時期的建筑上,有大量牡丹紋飾,用彩瓷磚鑲嵌而成。
波斯人信奉拜火教,今高龍鎮(zhèn)火神凹村的火神廟就是古代波斯人的廟宇之一;鹕癜嫉礁哐乱粠У牟ㄋ雇趿陞^(qū)和宗教區(qū),是入居洛陽的波斯人之文化圣地,也一直是牡丹的傳統(tǒng)種植區(qū)。傳說,牡丹仙子第三次下凡,轉(zhuǎn)生為清朝偃師烈婦王富英,事見《清稗類鈔》。明清之際,高崖一帶有一個大牡丹園,被稱為王氏花園,其主人為王德顯。王德顯之妻呂氏,夢牡丹仙子入懷而有孕,生下一女,取名富英。后來王富英受惡人所掠,不屈殉節(jié),各地之花神廟立像祭之。
現(xiàn)在,波斯王陵區(qū)為偃師最大的牡丹種植區(qū),有兩千余畝食用牡丹和觀賞牡丹。這些食用牡丹,主要是“鳳丹”,是由楊山牡丹培育而成,其花、葉可入茶,其籽可制食用油。
(作者:鄭貞富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