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諸縣縣令】元志:英雄末路 美名難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7 16:47:04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北魏洛陽令元志,是皇室子弟,他的爺爺拓跋齊,是太武帝拓跋燾(tāo)的親信大臣,多次跟隨太武帝征戰(zhàn)。拓跋齊和元志爺孫倆,都曾有舍身救主的經(jīng)歷,可見其英雄氣概。元志擔(dān)任洛陽令時,為人勁節(jié),為后人留下“分道揚鑣”(biāo,馬嚼子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的故事。
1 爺爺英雄孫子好漢
在上一期稿子中,《洛陽晚報》記者講述了西晉洛陽令曹攄與其曾祖父曹休的故事。與此類似,在北魏時期,還有一對英雄爺孫,即河間王拓跋齊和他的孫子元志。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氏是鮮卑族,這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當(dāng)時的局勢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繁,因此拓跋氏家族急需能征善戰(zhàn)的王孫公子。拓跋齊,北魏烈帝拓跋翳(yì)槐的玄孫。拓跋翳槐為十六國時期代國(北魏前身)的代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時,將拓跋翳槐追謚為烈皇帝。
拓跋齊青年時就勇猛、魁梧。太武帝拓跋燾征討夏國赫連昌時馬失前蹄,敵人逼近拓跋燾,拓跋齊以身掩護(hù),和敵人拼死決戰(zhàn),才把敵人打退,太武帝得以上馬。當(dāng)時形勢危急,要是沒有拓跋齊的舍身相救,太武帝很可能喪命。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為孝文帝。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他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復(fù)姓)改為單姓。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元。拓跋齊之孫拓跋志即改稱元志。
元志,字猛略,從小就精明強(qiáng)干,擅長辯論,并博覽群書,頗有文才。與爺爺拓跋齊比起來,元志身上的書卷氣多一些?墒鞘聦嵶C明,“書生”元志也是個英雄男兒——
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孝文帝發(fā)揚鮮卑的勇武精神,三次南征。在一次南征時,孝文帝換上普通人的衣服前往戰(zhàn)場觀戰(zhàn),不料被敵軍的弓箭手偷襲,一支箭向孝文帝射來,緊急時刻,元志挺身而出。孝文帝安然無恙,元志的一只眼睛不幸被箭射中,頓時血流滿面。孝文帝趕緊叫隨行的御醫(yī)診治,可惜還是沒能保住中箭的眼睛,元志因此一目失明。
元志的挺身而出,與他的爺爺拓跋齊的挺身而出十分相似,都是在緊急時刻舍身救主,拋開君臣層面的考慮,拓跋齊和元志應(yīng)該能獲得“見義勇為”獎。
2 分道揚鑣
在擔(dān)任洛陽令時,元志為我們留下了“分道揚鑣”的故事。北魏時期規(guī)定,下級官員在路上遇到上級官員,應(yīng)該首先回避,讓對方先過去。洛陽令元志恰好在路上碰見了御史中尉(相當(dāng)于中紀(jì)委高官)李彪的車子迎面而來,他該怎么辦?
那時,官員出行總是被人前呼后擁,官位越高,隨行人馬就越多,也就越排場。老百姓在街上遇見他們,老遠(yuǎn)就得回避。官位低的官員,也得讓官位高的官員先走。如遇官職相仿,客氣些的也就讓對方先行。
按官職來說,元志應(yīng)該讓李彪先行,可他偏偏不給李彪讓道,不管李彪是向左走還是向走,元志的車子就是頂在前面,堅決不讓道。
李彪氣不過,下令返回,順道到孝文帝面前告狀。李彪氣沖沖地說:“我是御史中尉,元志這個小小的洛陽縣令怎么能和我搶道?!”元志也毫不客氣,回敬道:“我是神鄉(xiāng)縣主,洛陽是首都所在,你雖然是御史中尉,也歸我洛陽縣令管轄,我不需要給你讓道。”
李、元二人互不相讓,在孝文帝面前爭吵起來。“好了,你們兩個不要吵了。”孝文帝雖然聲音不大,但是皇宮里馬上安靜了下來,“洛陽是我皇帝的地盤,你們兩個從今以后,可以分路揚鑣。”還是孝文帝腦子好使,想出分道的好主意。君無戲言,皇帝一開金口,元志和李彪出宮之后,立即派人拿尺子測量道路,從中間一分為二,出行各走一半,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馬路居中畫線。“分路揚鑣”后來演變?yōu)槌烧Z“分道揚鑣”。
3 美名難存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死,宣武帝元恪即位,任命元志為荊州刺史。公元515年,宣武帝病死,5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元詡即位后,其生母靈皇后胡氏開始擅權(quán)亂政,直接導(dǎo)致北魏土崩瓦解。公元528年,18歲的元詡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對胡氏專權(quán)非常不滿,于是發(fā)密詔命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不料密詔被查出,胡氏看后大怒,于是毒殺了元詡。此時的北魏,離亡國已經(jīng)不遠(yuǎn)了。
孝明帝時,元志任廷尉卿(掌司法刑獄的官員),后任揚州刺史,賜爵建忠伯。元志在揚州依然很有勁節(jié),他在洛陽與御史中尉李彪分路揚鑣的故事傳遍國內(nèi),荊楚的官吏多有忌憚?上,歷仕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朝的元志,已經(jīng)被時間磨去了英雄氣概。
元志晚年喜歡聲伎,在任揚州刺史時,身邊服侍他的侍女將近百人,他的衣物珍器,皆為一時之冠,可謂窮奢極欲。后來,元志被調(diào)到雍州(今陜西省西安一帶),仍然崇尚奢華,斂財無數(shù),當(dāng)年在任洛陽令時積累的好名聲便漸漸不復(fù)存在了。
[1][2]
(作者:余子愚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