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杰出的文字學家、書法家徐鉉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23 9:17:0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徐鉉(917~992 注:一說為“916~991”),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他是五代至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字學家和書法家,其晚年歸宋后,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開封,是一個值得開封人民紀念的杰出歷史人物。
徐鉉小時候很聰明,10歲時就能寫文章,他與弟弟徐鍇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號稱“二徐”。徐鉉、徐鍇都精于古文字學,研究《說文解字》卓有成果。宋朝李穆出使南唐時,見到他們兄弟二人的文章,非常欣賞二人的才華,贊嘆道:“二陸(三國時東吳的陸機、陸云兄弟)不能及也!”
受到李煜賞識的徐鉉
徐鉉、徐鍇都在南唐做官,因為二人才高氣盛,辦事奉公不講情面,得罪了南唐一些權臣,所以屢遭貶謫。南唐后主李煜繼位當上皇帝后,對徐鉉非常賞識,徐鉉這才得到重用,先后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兵)部尚書等重要職務。
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宋朝派大將曹彬帶兵討伐南唐,次年六月,就打到南唐京城金陵城下。十月,李煜遣徐鉉出使宋朝,進貢乞和,這時戰(zhàn)事正激烈進行,出使是非常危險的。李煜為了徐鉉的安全,想命令南唐援軍暫停前進。徐鉉說應該以南唐社稷為重,援兵一定要快來,我只是一介使臣,生死可置之度外。李煜聽了徐鉉的表態(tài)非常感動,含淚為他送別。就在徐鉉這次出使開封時,他的弟弟徐鍇為兄長擔驚受怕,憂郁而卒。
徐鉉到了開封,面見宋太祖趙匡胤。徐鉉對趙匡胤說:“南唐李煜侍奉陛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一樣,一點錯也挑不出來,陛下為什么一定要討伐南唐呢?”趙匡胤說:“你以為父親和兒子可以分為兩家嗎?”徐鉉聽了,無話可說。這次趙匡胤對徐鉉非常客氣,像往常對待使臣的禮遇一樣,但堅決不答應南唐的乞求。
又過了一個月,南唐的援兵被打敗,主帥也被宋軍俘虜,局勢更加岌岌可危,李煜再次派徐鉉出使開封,乞求緩兵。徐鉉這次見了趙匡胤態(tài)度更加懇切,他說:李煜對您非常恭順,不敢抗拒您的旨意,我來乞求宋軍別再打了,以保全南唐百姓的性命?蹿w匡胤沒有答應的意思,徐鉉情急之下,和他再三爭辯起來。趙匡胤辯不過他,勃然大怒,拔劍而起:“你不用多說,李煜確實一點罪也沒有,但是一姓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嚇得徐鉉再也不敢說話了。
過了幾天,即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攻破金陵,李煜率眾大臣出降,南唐宣告滅亡。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徐鉉隨李煜到開封覲見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想起一個多月前徐鉉還在這里同自己爭辯,就非常嚴厲地斥責徐鉉。徐鉉不卑不亢地說:“臣為江南大臣,當然要為我南唐盡力,國家已亡,我罪也當死,其他的就不必問了。”趙匡胤聽了這話,反而不生氣了,他說:“徐鉉這樣的才是國家的忠臣,今后成了宋朝的大臣,對待宋朝要像對待李氏那樣忠心。”這次接見后,李煜被封為“違命侯”,徐鉉被封為太子率更令。
這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李煜的爵位有所提升,被封為隴西郡公。徐鉉以太子率更令直翰林學士院,開始參與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工作。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十月,一代詞人李煜逝世于開封。宋太宗趙光義又追封李煜為吳王,并要侍臣為李煜撰寫墓志銘。大臣中有人嫉妒徐鉉,想借此事讓徐鉉出錯獲罪,便極力推薦由徐鉉來寫。他們說:“吳王的事兒徐鉉最清楚,吳王墓志銘由徐鉉來寫最合適。”宋太宗準奏,下令由徐鉉來寫李煜的墓志銘。誰知徐鉉向宋太宗哭訴請求不要讓他寫,說他寫吳王墓志銘一定會惹禍的。宋太宗這時才明白是有人想害徐鉉,他知道徐鉉的難處,特許他可以寫和故主的情義,怎樣寫都不會怪罪他。徐鉉這才動筆寫了《大宋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志銘》。在這篇墓志銘中,徐鉉言辭懇切,悲傷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李煜的追思之情。他又為李煜寫了挽詩,其中有:“哀挽周原道,銘旌鄭國門。此生雖未死,寂寞已消魂。”對故主的思念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晚景凄涼的徐鉉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徐鉉也隨軍出征,在軍中起草詔書。以徐鉉的文才應付這些事是游刃有余的,他寫得快、詞句精當,得到了宋太宗的夸獎和眾大臣的佩服。攻克太原班師后,徐鉉又增加了給事中的官職。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徐鉉官升為右散騎常侍,這是徐鉉在宋朝職務最高的官位,所以后人稱徐鉉為“徐騎省”,徐鉉的文集被稱為《騎省集》。
淳化二年(991年)九月,廬州一個女僧道安誣告徐鉉。后來,雖然道安因誣告不實而反坐抵罪,但徐鉉卻因此事被撤消職務,貶為靜安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靜安軍治所在州,即今陜西省彬縣,行軍司馬就是地方軍事長官的參謀長。從受人尊敬的京中大臣一下子被貶到偏遠地區(qū)當一名軍事幕僚,徐鉉的處境從天上掉到地下,其心情可想而知,何況這時徐鉉已是75歲的老人了。
徐鉉從江南到宋都開封時,看見宋朝官員們冬天多穿皮毛制成的衣服御寒,感到很可笑,他對人說:“從五代兵亂之后,這里的人受北方胡人的影響,穿上了皮毛衣物,失去了古代中原人的服飾傳統(tǒng),太可怕了!”有一天他上朝時見到自己的女婿吳淑也穿著一件皮衣,就指責他說不應該學北方人穿皮衣。吳淑說:“這里的冬天早晨實在太冷了,你看朝中大臣都是這樣穿的。”徐鉉說:“有操守的君子是不這樣穿的。”說著他昂首挺胸走了過去。
徐鉉在開封15年,從來沒穿過皮毛衣服,好在開封還不算太冷。這次徐鉉被貶到州,這里是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天氣比開封冷得多,徐鉉仍舊寧可挨凍也不穿皮毛衣服。一次徐鉉的學生鄭文寶因公務到此,去看望他,見到他受凍的樣子,非常心疼老師,遂脫下自己的皮衣要送給他穿,徐鉉則堅決不接受。
徐鉉在州度過了一個寒冬,終為寒氣所傷,積為痢病。他苦撐了一年,知道自己不行了。淳化三年(992年)八月二十六日,徐鉉要來筆墨,在紙上把后事一一交代清楚,最后寫上6個字:“道者,天地之母。”書罷溘然長逝,終年76歲(古人按虛歲計算)。徐鉉無子,3個女兒有的早夭,有的已出嫁,家中更無旁人,他的后事由他的學生們?yōu)槠洳俎k。鄭文寶護其棺木到開封,胡仲容將其歸葬于南昌之西山。
徐鉉在文字及書法方面的成就
徐鉉在開封的學術活動是曾奉宋太宗之命,參加了幾項修、編、校重要典籍的工作。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命徐鉉與湯悅等同修《江表事跡》(后名《江南錄》),這是一部南唐史著作。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徐鉉與李等集前代詩文千卷、作品近兩萬篇,編《文苑英華》一書,歷時4年,直到雍熙三年(986年)才編纂完成。《文苑英華》為后代保存了大量唐代及以前散失的詩文,是宋代四大書之一。
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鉉與句中正同校《說文解字》,同年完成。
《說文解字》由東漢許慎著,是我國古代比較完備的一部字典,它以秦漢通行的小篆為主體,共收字8000多個,并作字形字義的解釋。這部書歷來為學者重視和研究,徐鉉和徐鍇在南唐時就是研究《說文解字》卓有成效的學者。《說文解字》的許氏原文艱澀難解,在流傳中又被一些人按己意妄改,許多傳本已失去了許氏原貌,前人的解釋也不盡相同,使用起來有許多不便。為此,宋太宗命徐鉉等人校注《說文解字》,確有必要。
徐鉉以他卓越的古文字學造詣,很快完成了這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這是我國古代首次以官方名義對《說文解字》進行校注。新的《說文解字》校注本訂正了以前流傳中的一些訛誤,并進行了注疏,是當時最好的版本。它以官方的名義頒行,為宋代及以后的人們使用和研究《說文解字》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該校注本徐鉉的出力最大,他為該本寫了序言,世稱“大徐本”;而徐鍇在南唐時所著之《說文系傳》被稱為“小徐本”,這是徐鉉兄弟對中國古文字學的杰出貢獻。
徐鉉不但是杰出的古文字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小篆書法是繼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之后又一座高峰,在中國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相傳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瑯刻石》和《嶧山刻石》(又名《嶧山碑》)等秦始皇東巡刻石歷來是小篆書法的最高范本,但經(jīng)過千年風雨的侵蝕,到唐宋時有的刻石早已不存在,有的刻石上的字已損毀大半。徐鉉根據(jù)古代《嶧山碑》拓本,摹寫了一本完整的《嶧山碑》,基本上保存了其原貌,徐鉉將這個摹本傳給了他的學生鄭文寶。
鄭文寶于淳化四年(993年),即徐鉉去世后的次年,將徐鉉的《嶧山碑》摹本在西安刻成碑,這是歷代《嶧山碑》數(shù)種翻刻中最好的一種,世稱“長安本”。長安本《嶧山碑》為后人學習小篆提供了一個范本,直到當代,許多人都是從臨習《嶧山碑》開始習篆的。這是徐鉉對小篆書法的一個貢獻。
鄭文寶在重刻《嶧山碑》上的跋文中稱:“故散騎常侍徐公鉉酷王箸(小篆)垂五十年,時無其比,晚節(jié)獲《嶧山碑》摸(。┍荆瑤熎涔P力,自謂得思于天人之際,因是廣求已之舊跡,焚擲略盡……”這里透露了一條重要的信息:徐鉉晚年的書法有一個重大的突變,面目一新,以至于他把自己早年寫的小篆都付之一炬,所以現(xiàn)在很難見到徐鉉的墨跡。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鉉嘗自謂吾晚年始得匾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長,匾之法非老筆不能也。”這段話前一半說徐鉉小篆書法中鋒用筆之高超水平,后一半說的就是徐鉉晚年小篆書法的變化。
“”即“歪”字,“匾之法”即“歪扁之法”。從字義上可知,這種小篆字形較扁,不要求規(guī)規(guī)矩矩,是一種比較自由、率意的篆法。徐鉉小篆的“匾之法”應該是小篆書法歷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新,也可以說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一次前奏。
對徐鉉的小篆書法歷史上的評價極高,宋代書法家、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黃庭堅非常推崇徐鉉的書法,他說:“徐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則氣質(zhì)高古,與陽冰并驅爭先也。”宋代書法理論家朱長文在《續(xù)書斷》中把徐鉉的書法列為妙品,給予相當高的評價。南宋學者朱熹說:“騎省自言,晚乃得匾之法,今觀此卷,縱橫放逸,無毫發(fā)姿媚意態(tài),其為老筆無疑。”這個評論有助于我們了解徐鉉“匾之法”的特點。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徐鉉的小篆書法作品相當稀少,但他留給我們后人的書法勇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作者:宋開羅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