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十景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28 22:19:0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古代的濟源,有“濟源十景”之說,分別為濟瀆晨霞、石橋春望、懸崖古柏、盤古晴煙、王母仙燈、靈山晚照、西湖夜雨、龍?zhí)兑乖、天壇倒影和沁口秋風(fēng),并有許多文人騷客為之吟詠。
一、“濟源十景”之濟瀆晨霞
濟水東源發(fā)源于市區(qū)西北角的濟瀆廟中,這里泉水噴涌,匯成大片水池,叫北海池,公元582年在此建成濟瀆廟、北海祠,占地120畝,是典型的北方園林。園中古柏森森,宮殿輝煌,泉水汩汩,濟水從亭臺廊榭間匯流東下。每當(dāng)早晨,旭日東升,泉水蒸氣彌漫空中,在陽光的照射下,鮮紅如血,艷麗多姿。每當(dāng)太陽露出地平線時,在濟瀆廟及其周圍二三里之內(nèi)都有云氣升騰,或一片,或二片,或多片,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一齊騰起;或如簪,如縷,如扇,如纓絡(luò)傘蓋,如龍,如鳳,如樹影,如宮闕;近瀆數(shù)里,處處有之,五色皆備,色澤斑斕。這一景象可持續(xù)到八九點鐘,在陽光的照射下,云氣漸漸收起。這時,從山頂看濟瀆廟,金壁輝煌,光華燦爛。清朝蕭浚吟道:“北瀆來天際,靈源派自支,氣蒸文作錦,旭照彩凝池;澤物流何遠(yuǎn),神庥瑞可知;霞明川更媚,紺攣仰紛披。”
二、“濟源十景”之石橋春望
在古縣城東北角的蟒河之上,橫跨著一座單孔拱橋。橋長26米,青石砌成,如長虹飛渡,蔚為壯觀。這座橋是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濟源知縣夏提主持修建的,當(dāng)時名通濟橋,后稱望春橋,百姓俗稱東門橋。這座橋建成至今,歷時830年,仍堅固如初,是文昌路的交通咽喉。古代每年清明前后,紅男綠女紛紛過橋春游。站在橋上,居高遠(yuǎn)眺,見河水清悠,岸柳成行,草木蔥蘢,野花斑斕,百鳥飛鳴,一派春色盡收眼底,故稱望春橋。清人侯立德春游至此,詩興大發(fā):“一彎瀧水駕長虹,人在欄桿復(fù)道中,織柳嬌鶯藏不住,銜泥燕子背翻風(fēng)。”蕭浚的《石橋春望》寫道:“望春春到早,閑步望春橋。遲日變金柳,和風(fēng)煦碧宵。山光勻翠黛,鳥語竟呼招。田野勤東作,平疇極目遙。”可見石橋春望的美景是勞動人民辛勤勞作后創(chuàng)造的。“小笠輕蓑”題詩:蟒河之水水東流,柳絲無力系客舟。望春橋側(cè)凌云閣,翹首望長天。
三、“濟源十景”之懸崖古柏
懸崖古柏是長在哪處山上,今天已經(jīng)無從考究。從古詩的描繪中,我們可以想見那是一株長在山巔懸崖絕壁上的大柏樹,凌空孤傲,虬枝縱橫,猶如黃山迎客松。候立德是這樣描寫的“壁立空懸萬仞山,倒垂崖柏老蒼顏。鶴巢翠蓋經(jīng)年久,云鎖虬枝盡日間。”蕭浚的描寫則注重精神內(nèi)涵:“自是長生樹,參天歲幾何。幽棲出塵表,高蹈倚云多。不羨封章及,惟聞牧豎歌。貞松應(yīng)作伴,日月任經(jīng)過。”
(作者:王文震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