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石壕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7/8 8:17:0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陜縣觀音堂鎮(zhèn),有一個蝸居小村。310國道從村南穿插而過,雖然國道上各等車輛川流不息,小村依舊古樸如初,這便是唐朝詩人杜甫筆下的石壕村了。石壕村依山傍水,安靜中蘊藏著繁華,喧囂中又透出一種天籟之音。那清晨的雞鳴或偶爾誰家的狗被生人驚了狂叫幾聲,似乎就會冒出一段古老的故事向世人訴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嫗出門看……”發(fā)生在唐肅宗年間的“安史之亂”,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朝廷征戰(zhàn)鄴城潰敗后,兵員嚴重不足,便到民間抓丁拉夫,將周圍的村民全部拉走,連一個老太太也不放過。詩人杜甫由洛陽路經(jīng)石壕村時,正好遇見拉兵之事,便如實寫來。這一事件,在杜甫筆下自然就是一幕悲劇,深深地印在子孫后代的腦海中。石壕村也隨之成為人們記憶深處的一方地名。
石壕村地處崤函古道,是洛陽通往西安、咸陽的必經(jīng)之路。歷史上的崤函古道戰(zhàn)亂不斷,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災多難的村莊之一,也是封建社會戰(zhàn)亂的一個縮影。
由于受地理條件所限,石壕村夾在南北兩座大山中間,東西一條溝又是崤函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當年的小村被古道一分為二。人們依著道路建房,小村既像小街又像驛站,路過的商人、行者或去京城趕考、經(jīng)商的人,夜行至此便會投宿。好客的莊稼人會將閑置的房間騰出來,收拾一下讓給客人住。這種留宿一般不收任何費用,而且早晨還要管客人一頓飯。遇到有難的人,房東們會在客人上路之前,送些粗糧饅頭。但一旦有兵馬從此經(jīng)過,村民們便會早早地帶上一家老小逃到山上,以免遭到飛來橫禍。
古時的石壕村,民房建筑全是石砌而成,連門前古道也是由石條鋪就。在村后的山上,全是土黃色的石板,所以造房成本不高,也不費什么事兒。房頂是一色的黃草鋪蓋,那也是石山上特有的植物。
有研究古代建筑的專家說,石壕村的石板房建筑,與崤函古道的戰(zhàn)亂有關(guān)。石板壘砌的墻面,堅固耐用,就地取材成本低。而用黃草鋪蓋,也是歷史上傳統(tǒng)的做法。如果兵荒馬亂,房被燒了,石墻還在,回頭重新割此黃草搭到屋頂即可居住。
詩人杜甫祖籍河南鞏義,青年時便向往為朝廷做事,一生中多次往返于西安和洛陽之間的這條古道。他在親歷了人在戰(zhàn)亂中生離死別的景象后,寫出了一系列的紀實性詩作,《石壕吏》便是其一。
新中國成立后,村里人不再懼怕拉兵,而是踴躍報名參軍,與舊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據(jù)統(tǒng)計,60多年來,石壕村共有40多名青年志愿應征入伍,有的當炮兵,有的當通信兵,還有的參加了海軍,為保衛(wèi)祖國貢獻了力量。老一代村民們說:60多年來,當兵的人數(shù)真還沒有舊時代半年被拉走的多,這真是新社會之福啊!
如今,石壕村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當?shù)卣囊龑,辦企業(yè)、搞多種經(jīng)營,生產(chǎn)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建起了一排排小洋樓,村民家中各種家用電器俱全,家家戶戶都有運輸車,成為當?shù)孛餍谴逯弧?
(作者:《古今三門峽》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