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諸縣縣令系列】陳奇瑜:明末名將 雙面人生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5 9:12:05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明代洛陽知縣陳奇瑜,一生經歷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南明政權及清朝,遭遇明末農民起義。陳奇瑜有“雙面人”的特點,一方面,他在擔任洛陽知縣期間,“頗有惠政”,恩澤百姓;另一方面,他殘酷鎮(zhèn)壓明末農民起義軍,成為明朝末年有重要影響的將領。
1 洛陽知縣,“頗有惠政”
陳奇瑜,字玉鉉,山西保德州(今保德縣)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進士,出任洛陽知縣,“頗有惠政”,恩澤百姓。
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代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代常派遣朝官為縣級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大多為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
元朝后期,在農民起義軍的影響下,洛陽又筑起了城墻,即現(xiàn)在的洛陽老城。明洪武初年,在洛陽設置河南衛(wèi)。城墻高四丈,磚石結構,有護城壕環(huán)繞。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上建重樓,外筑月城,構筑角樓四座。明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和神宗萬歷年間,對洛陽城池加以修整。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為了防范農民起義軍,當政者又在城壕邊筑攔馬土墻一匝,高一丈,并且把土墻延長三十三里,引瀍河水入壕。
陳奇瑜出任洛陽知縣,是在萬歷年間。后世史家認為,“明之亡,名亡于崇禎,實亡于萬歷”。萬歷年間是中國經濟非常繁榮的時代,但萬歷皇帝死后20多年,明朝就滅亡了。因此,后人追溯明朝滅亡的原因時,就歸咎于萬歷皇帝。
現(xiàn)在看來,財政與貨幣的雙重危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貨幣危機緊連著財政危機,財政危機意味著民生危機,內憂外患,明朝在繁華之后快速落幕。
陳奇瑜無力阻止明王朝的衰落,他雖然有心做好政事,由洛陽知縣升任禮科給事中后,他還堅持正義,上書猛烈抨擊宦官魏忠賢。然而,在明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之時,“良吏”陳奇瑜不得不“投筆從戎”,投身于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戰(zhàn)斗。
2 文官也能成名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陳奇瑜被提拔為右僉(qiān)都御使兼延綏巡撫。讓人吃驚的是,在任延綏巡撫期間,這位科舉出身的文官通過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等,逐漸成為明朝末年有重要影響的將領。
當時,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神一魁、“不沾泥”等已被誅殺,可是他們的余部還有很多。當?shù)啬昃安缓,饑荒嚴重,很多百姓為了活命,紛紛揭竿而起。崇禎六年(公?633年)五月,陳奇瑜上書極力訴說延綏千里饑荒、盜賊猖獗的情況,崇禎皇帝下詔免除了延安、慶陽地區(qū)的田租。
對農民起義軍,陳奇瑜恩威并施。在安撫災民的同時,他還推行高壓政策,派遣將領討伐、斬殺了“截山虎”“柳盜跖”“金翅鵬”等170多個農民起義軍首領及其部下1000多人。
陳奇瑜上書崇禎皇帝:“流賊(指農民起義軍)作亂,根源在于年成不好,饑荒逼人,還由于起義軍首領的煽動、誘惑,F(xiàn)在我們將他們的頭目除掉,余黨自然就會散去。過去那些斬木揭竿起來暴亂的,現(xiàn)在就會背著鋤頭犁耙種地去了。” 崇禎皇帝非常高興,下令嘉獎陳奇瑜,并讓他開列有功將士的名單報上去領賞。
3 成敗車廂峽
明末政治腐敗,民生凋敝,階級矛盾日益惡化,陜西又逢旱災,農民無法生活。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陜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陜響應。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后起義,陜西境內共有義軍100余部。千部官軍守邊的士兵,也因缺餉而嘩變,加入義軍,并成為骨干。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采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zhàn)略,但明廷無力養(yǎng)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起來造反。
一邊是農民要活命揭竿而起,一邊是明王朝要維護統(tǒng)治進行鎮(zhèn)壓。鑒于戰(zhàn)事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朝廷官員紛紛要求以“重臣開督府,統(tǒng)攝諸道兵討賊”。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正月,崇禎皇帝任命延綏巡撫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諸省軍務,“視賊所向,隨方剿撫”。
陳奇瑜總督五省兵馬后,積極布兵圍剿。當時的形勢已相當嚴峻,不僅湖廣鄖陽、襄陽地區(qū)農民起義軍勢不可當,而且陜南、四川等地的局勢也很糟糕。進入四川的農民起義軍,在四川西北部連連得手,并攻下夔州府城(今重慶奉節(jié))。
陳奇瑜立即揮師從南陽趕到湖廣襄陽府均州城,檄令陜、鄖、豫、楚四地巡撫率兵會討。在此強大壓力下,農民起義軍大部分被趕到陜西的漢中地區(qū)。這一年的六月,張獻忠等部主力被陳奇瑜圍困在一個叫車廂峽的地方。
車廂峽長40里,四面絕壁。農民起義軍一入峽口,即遭到朝廷地方武裝的襲擊,或壘石斷路,或投石飛擊,或縱火燒林,農民起義軍損傷嚴重。當時正逢雨季,農民起義軍處境困難,弩解刀蝕,衣甲浸,馬蹄穿,人饑馬乏,傷亡過半。如果陳奇瑜能合兵進擊,可望全殲。
農民起義軍首領為了活命,祭出了他們屢試不爽的兩件法寶,即行賄和詐降。他們拿出攻掠所得的金銀珠寶來賄賂陳奇瑜的左右,疏通關系。在做好人情后,農民起義軍首領向陳奇瑜提出向朝廷投降,返回故里,重做良民。
陳奇瑜以為身陷絕境的農民起義軍這次是真投降,能不動干戈就大功告成,他自然高興,就輕易點頭同意了。他沒想到,這些逐漸恢復元氣的農民起義軍,一旦脫離險境,便很快恢復本性,再次背叛朝廷。果然,農民起義軍剛脫離漢中險境,就立即翻臉,重整旗鼓,與朝廷對抗。
4 避亂釣魚臺
陳奇瑜在車廂峽接受農民起義軍投降一事,在陳奇瑜的家鄉(xiāng)人看來是其不忍心消滅農民兄弟,而故意把他們放走。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逃出絕境的農民起義軍最終埋葬了明王朝,陳奇瑜也成了亡國之人。崇禎九年(公元1636)六月,陳奇瑜因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不力而被貶謫,回到原籍保德州,開始了戴罪隱居的生活。(如圖)
公元1645年的夏天,陳奇瑜購買了家鄉(xiāng)臨近黃河的釣魚臺一帶的山頭,開始在絕壁上開鑿石屋。其時,崇禎皇帝上吊已經一年多,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已敗亡。陳奇瑜的孫子陳大德著有《釣魚臺記》,稱其祖父開鑿釣魚臺是為了避亂。
釣魚臺開鑿工程歷時三年,于公元1648年完工。同年,陳奇瑜去世。關于其死因,有兩種說法:《明史》記載,陳奇瑜“病死”于故里;另一種說法是陳奇瑜因蓄發(fā)不剃,不愿做清朝的順民,被清廷處死。陳奇瑜從擔任洛陽知縣開始,既因廣施仁政、堅持正義而受到褒揚,又因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而受到非議。他畢竟受時代的局限,效忠于明王朝,這是他的悲哀之處。
(作者:余子愚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