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黃河心不死,出自清李寶嘉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他到如今還說他自己冤枉。不見黃河心不死……明天我要把外國人請了來,叫他看我發(fā)落。”其實(shí),不見黃河心不死,由一則民間傳說演繹而來,其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咱們鞏義市。
相傳從前,鞏縣沿黃河一帶,有個黃員外,家有良田千畝,店鋪無數(shù),是位富甲一方的大財主,掛過“千頃匾”。黃員外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女兒,芳名黃荷,黃荷生得如花似玉,人見人愛,被黃員外視為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然而黃荷到了二十歲,因?yàn)辄S員外嫌貧愛富,仍未出嫁。無奈之下,黃員外決定趁元宵佳節(jié),公開招親。
古代公開招親,常用的方法是拋繡球。姑娘穩(wěn)坐繡樓,看中了誰,就拋球于他。這樣,接到繡球的男子,就是她未來的郎君了。且說元宵這天,應(yīng)婚者絡(luò)繹不絕,看熱鬧的更是人山人海。然而半天過去,黃荷手中的繡球仍未拋出。中午時分,村里來了個玩社火的嗩吶班子。內(nèi)有一個吹嗩吶的青年,名叫梁新,他嗩吶吹得好,更是一表人才。他吹的曲子,千回百轉(zhuǎn),分外動聽。高亢處,云開霧散;哀怒時,萬人噤聲。此時,黃荷不僅為梁新委婉的樂聲打動,也被他氣宇軒昂的容貌所迷惑,于是對著梁新,毅然拋出了手中的繡球。梁新原就傾慕黃荷的才貌,今見她舉起素手,拋球于他,禁不住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然而,悲劇也由此開始。
封建社會,婚姻講究門當(dāng)戶對。試想,一個是家有萬貫的大家閨秀,一個是社會地位低下的吹鼓手,盡管你有情我有意,但囿于門戶之見,終歸是水中月、鏡中花,好事難成。
自元宵節(jié)分別之后,梁新思念黃荷,腸一日而九迴;而黃荷懷念梁新,同樣是愁腸百結(jié)。結(jié)果是,梁新不久因見不到黃荷郁悶而亡,黃荷亦因被父逼嫁他人而投河。就這樣,兩個心心相印的戀人,雙雙命喪黃泉。傳說梁新雖死,但心仍在跳動,為的就是能見到黃荷。朋友們知道他的遺愿,就在黃荷投河的地方,選址將其埋葬。不久,就在黃荷投水處,長出一朵美麗嬌艷的荷花。人們據(jù)此認(rèn)為,梁新之所以心不死,都只為能見到他心儀的黃荷。于是就有了“不見黃荷新不死”之說。后來這個凄婉的故事在黃河岸邊廣為流傳,因黃荷、黃河同音,新又與心同音,傳來傳去,也就成了“不見黃河心不死”了。
不見黃河心不死,也做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黃河不死心,比喻不達(dá)目的,決不罷休。多用來表示不到絕境、絕不放棄的決心和信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dú)家負(fù)責(zé)媒體運(yùn)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