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好講人情,講人情就難免拉關(guān)系。在古代科舉考試中,賄賂考官以求金榜題名蔚然成風,最黑暗的時候,“每歲策名,無不先定”,高中皇榜的基本上都是權(quán)貴子弟。沒后臺的窮秀才,比如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即便才高八斗,也很難考取進士。
科舉考試太腐敗,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史載,武則天在洛陽登基后,為了選拔真正的人才,曾創(chuàng)立“糊名法”——糊住試卷上的考生姓名,以防閱卷官徇私舞弊。洛陽學者晁會元收藏有一張科舉考試試卷,據(jù)說是“洛陽最后一個舉人”林東郊的。奇怪的是,試卷上的字不是黑的,而是紅的。這是為何?
原來,明清時,科舉考試試卷不但“糊名”,而且“易書”:先糊住考生的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然后由專人將試卷謄寫一遍,把原始試卷存檔,再將謄寫卷交給閱卷官評判。原始試卷用墨筆書寫,叫墨卷。謄寫卷用朱砂書寫,叫朱卷。
清代有一個名叫平齡的考生,墨卷中有7處錯誤,但他賄賂了考官鄒石麟,鄒石麟在朱卷中幫他改了過來。后來,東窗事發(fā),震驚朝野,朝廷徹查考場,4人被處死,7人被革職。北宋考生鄭獬(xiè)則因“糊名易書”交了好運。鄭獬心高氣傲,曾得罪過考官,考官發(fā)誓要讓他落榜,費盡心思地從試卷中找出了筆跡最像鄭獬的卷子,將其淘汰。哪知試卷拆封后,鄭獬高中狀元——被考官淘汰的卷子是其他考生的。鄭獬是樂了,“替死鬼”考生可就倒了大霉。
“糊名易書”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科舉考試的秩序。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弊高招兒“通關(guān)節(jié)”新鮮出爐。所謂“通關(guān)節(jié)”,乃考生與考官事先約定暗號,答卷時將暗號(比方說某個詞)書寫在試卷上特定的位置。這樣,閱卷官在評卷時即便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知道是關(guān)系戶而給予照應。
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楊億的翰林學士,在省試開考前夕,特地招待同鄉(xiāng)舉子。省試是唐宋時期的中央級考試,應試者乃各省的尖子生,考試地點在京城。武則天當政時期,省試地點在洛陽;北宋時省試地點在開封,離洛陽也不遠。
話說眾考生在開封見到楊億,紛紛請他給些考試“指導”,楊億非但不“指導”,反而破口大罵“丕休哉”,拂袖而去。死腦筋的考生以為碰了釘子,聰明人則聽出話里有話,答卷時用了“丕休哉”,果然高中。
類似的故事,在《二刻醒世恒言》中也有,但主角換成了考官張愨(què)。
可見,“通關(guān)節(jié)”是有難度的:考生得與考官有交情,還得有悟性,能從考官的只言片語中察覺到“關(guān)節(jié)”所在。倘若交情大過天,那就另說了,大字不識的混混兒也有可能連升三級。欲知詳情,請看下篇。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