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十八里河村志》記載:“戲樓坐東朝西,挑角、飛椽、起脊,前有四根大理石柱支撐……有半人高花墻,帶卷棚。”由此對十八里河村的戲曲文化可見一斑。此外,近期還聽老人提到了“開鑼祭臺請老郎神”的俗規(guī)。
鑼在古代常用于慶典和戰(zhàn)爭又稱為“金”,故有“鳴鑼開道”和“鳴金收兵”之說。與桿秤“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相仿,因鑼要與木棰、鼓配合使用,其音響低沉、洪亮而強烈,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效果,故有“一錘定音”“當面鼓對面鑼”等說法。在許多方言中,“老”有“小”的意思,例如小姑、小兒子常被叫作老姑、老兒子。因李隆基是唐睿宗的小兒子故稱“老郎”。玄宗在梨園給演員們排練時常說:“好好練,別給三郎丟臉!”后來梨園行就請出一位皇帝來裝潢門面,尊唐玄宗為“梨園神”俗稱“老郎神”。
“三五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越嶺翻山。”此為舊時鄭州南郊十八里河村戲樓上的楹聯(lián)。盡管每年有三個古廟會且日期相鄰較近(尤指農(nóng)歷六月廿三和七月廿二),廟會前一日也必然會在戲樓前張貼好對聯(lián)。此后就是“開鑼祭臺請老郎神”儀式了。
取“好事成雙”的吉祥寓意,先由兩個小孩頭戴烏紗、身著蟒袍、足蹬皂靴、腰束玉帶、手持“天官賜福”字樣的幡旗,伴著鼓樂節(jié)奏在臺上轉(zhuǎn)上五圈,寓意五谷豐登。“天官”退場后,上場五名穿戴文武戲裝的小演員,扮作五路財神,象征財源茂盛。因戲曲界有“丑角為尊”的傳統(tǒng),故由一丑角一手操刀,一手抓雞(“雞”與“吉”諧音)在臺前將雞殺掉,用雞血祭臺以求大吉大利,最后的“驚天鑼”既是祭臺儀式結束也是戲曲開始演出的信號。
廟會憑戲曲而熱鬧,鄉(xiāng)情因戲樓而厚重。有著“鄭州小南關”美稱的十八里河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在鄰村如今還流傳有“十八里河過會比過年還熱鬧”“不置莊不買地,十八里河有錢唱大戲”的說法。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