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神都第一坊——立德坊遺事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1 9:27:06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曰:“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yè)。”他吟詠的是五百年風(fēng)雨滄桑的隋唐洛陽城,這座建于隋唐盛世,北宋末年被金軍焚毀的繁華古都,是中國人心中的神都圣城。隋唐洛陽城的居民區(qū),由一百多個里坊組成。位于今老城區(qū)東南隅的立德坊,人文薈萃,扼大運河之中樞,被稱為神都第一坊。
我們說的“隋唐洛陽城”,很多人認為其僅是隋朝和唐朝兩代的都城,實際上它是“隋鄭唐武周燕五代北宋洛陽城”的簡稱,它是隋、鄭、唐、武周、偽燕、后梁、后唐、后晉的都城,是后漢、后周、北宋的陪都。
該城的城區(qū)包括宮城、皇城、曜儀城、圓璧城、東西隔城、東城、含嘉倉城。其外是外郭城,外郭城內(nèi)的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里坊區(qū),外郭城外是回洛倉、上清宮、白馬寺、龍門、西苑等王畿園林和倉儲區(qū)。該城以上清宮、龍門南北一線為中軸線,宮城、皇城、外郭城的南北正門位于這條中軸線上。
這座城市在各個歷史時期名稱不同,但是在武周以后以“神都”之名影響后世。例如,中唐洛陽籍詩人劉禹錫詩曰:“新恩通籍在龍樓,分務(wù)神都近舊丘。”南宋詞人張镃感嘆道:“忠烈前勛赍(jī)萬恨,望神都、魏闕奔狐兔。”因此,“隋唐洛陽城”最確切的簡稱是“神都”。
神都,是中國龍脈所系的天下名都,是我國古代和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城市,已達到元明清無法超越的都城文明。城市規(guī)劃科學(xué)嚴謹,城市布局獨具匠心,城市交通規(guī)范有序。神都,經(jīng)歷了中國封建社會盛極一時到逐漸衰亡的全過程。神都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內(nèi)容豐富的歷史鑒戒和古代王朝盛衰興亡的寶貴資料。
神都,一座民族融合之城、一座中世紀最大的國際都會、一座園林之城、一座水上皇都、一座牡丹花城。這里居住著眾多操不同語言的人們,有世界上最壯觀的皇家園林,有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寺廟園林,清清的渠水穿越城中,牡丹就怒放在這清波綠林邊,“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正是神都留下的不朽記憶。
里坊,或稱里、坊,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基層居住單位。早在先秦時期,即已存在。《詩·鄭風(fēng)》中有“將仲子兮,無逾我里”之句,毛傳曰“里,居也”。在北魏洛陽城建設(shè)中,里坊制度基本完善,至隋唐洛陽城達到鼎盛。這時,在城市結(jié)構(gòu)上,里坊整齊劃一,“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朱熹的《朱子語類》對唐代的里坊制度甚為贊賞,說:“唐宮殿制度正當甚好,居民在墻內(nèi),官街皆用墻,民出入處皆有坊門,坊中甚安。”這種嚴格的里坊制度是以強化城市管理、防范盜賊為目的。
隋唐洛陽城一改北魏洛陽城里坊遍布郭城和內(nèi)城的做法,將居民居住的里坊全部集中在郭城內(nèi)。文獻中關(guān)于洛陽坊市數(shù)目的記載并不一致。《大業(yè)雜記》記隋創(chuàng)東都制度:“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縱橫相對。”洛河南北諸坊總數(shù)為126坊!对幽现尽冯m記述唐代東都坊里名稱、位置,但未計總數(shù)。徐松《唐兩京城坊考》文圖自相抵牾,竟有110坊、111坊與113坊之記。
城內(nèi)縱橫交錯的筆直街道劃分出布局整齊的里坊,面積大小基本相同,“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形制基本為正方形,里坊大小不一?脊趴碧奖砻鳎尻栆话愕睦锓粬|西向長度在470米至520米,南北向長度在480至530米。
里坊四周圍有坊墻。坊墻上辟有四個坊門,坊門為重樓。坊內(nèi)居民出入必須經(jīng)由坊門。每個坊內(nèi)有東西南北大街,坊內(nèi)又有巷、曲,這是坊內(nèi)僅次于街的坊內(nèi)通道,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諸巷、曲之內(nèi)。里坊區(qū)內(nèi)有三市,即三大商業(yè)市場,它們是通遠市(北市)、豐都市(南市)、大同市(西市)!洞髽I(yè)雜記》載:“大同市,周圍四里;通遠市周圍六里,‘其內(nèi)郡國舟船舳艫萬計’,市南臨洛水;豐都市,周圍八里,開有十二道門,市內(nèi)有一百二十行。這些市,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
宣仁門外立德坊
神都的核心是宮城,皇城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cè)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是中央衙署所在地。宮城、皇城東側(cè)為東城,這是官營手工業(yè)場的集中區(qū)域。東城之門,東曰宣仁門,南曰承福門,其北通往含嘉倉城的南北含嘉門。
經(jīng)勘察,宣仁門遺址在今老城西大街,東距十字街40米,門外有護城河,護城河外就是立德坊!对幽现尽份d:“立德坊,在宣仁門外街南。”宣仁門外街,即今老城東大街。立德坊的位置,約在今東大街以南、南大街以東、四眼井街以西、洛河以北的區(qū)域。
隋朝時,立德坊之東為通遠市(北市),占六個里坊的區(qū)域。通遠市,東臨瀍河,南至洛河,北至今老城北護城河。隋朝時,洛河上有三座橋,即利涉橋、立德橋、天津橋,天津橋在今洛陽橋西側(cè),利涉橋正對著南北二市,利涉橋西側(cè)為立德橋。唐朝時,因利涉橋、立德橋太近,廢立德橋。
隋末,通遠市(北市)毀于戰(zhàn)火。唐初,在原通遠市(北市)遺址上設(shè)立了玉雞、銅駝、景行、歸義、思恭五坊,原通遠市縮小至一個里坊,不再稱通遠市,而稱北市。唐代北市的位置,在今中州路與瀍河交叉口的西北角。同時,將立德坊的南部,另開一坊,名為承福坊。
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則天下令在立德坊南開新潭,以供諸州租船停泊。這個大型港口,淹沒了承福坊、玉雞坊。新潭之北為立德坊,立德坊之北為清化坊,新潭之東為歸義、銅駝、景行三坊,新潭之西北為北市。這樣,以新潭為中心的五坊一市,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yè)物流中心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那么,在立德坊有哪些歷史典故呢?請看下期《武周帝國都水監(jiān)——立德坊遺事之二》
(作者:鄭貞富 責(zé)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