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諸縣縣令系列】郭朝鼎:二碑一路 留名至今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 18:23:00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清代洛陽知縣郭朝鼎的名氣很大,他為洛陽留下了“召伯聽政處”石碑(位于宜陽縣甘棠村)、孔子入周問禮碑(位于瀍河回族區(qū)東關大街)和“郭公路”(位于龍門西山),影響深遠。郭朝鼎又很低調(diào),史料中關于他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是滿人,鑲紅旗漢軍,曾任宜陽知縣。然而,“二碑一路”是郭朝鼎留給洛陽最寶貴的財富,他因此留名至今。
1 立“召伯聽政處”石碑
在洛陽歷史上,周公營建洛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為洛陽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影響深遠。其實,周公的弟弟召伯(又稱召公)在洛陽留下的“甘棠遺愛”故事,同樣意義重大。相傳,召伯在受命協(xié)助周公營建洛邑及鎮(zhèn)守東都洛陽期間,常步行到鄉(xiāng)間體察民情,深受百姓愛戴。他常在甘棠樹下處理民間糾紛,在今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留下甘棠村的村名。
有一年夏天,召伯冒著酷暑前往鄉(xiāng)間體察民情,途中在一棵枝繁葉茂的甘棠樹下休息。剛坐下來,他就看見一個年輕女子哭喊著奔跑而來,幾個男子拿著繩子和棍棒,惡狠狠地在后面追趕。召伯大喝一聲,起身將眾男子攔下。
原來,當?shù)赜幸桓蝗藶楦徊蝗,其子乃好色之徒,仗著家里勢力大為非作歹,看見年輕貌美的女子便以“娶妻”的名義公然搶人,已經(jīng)搶了好幾個女子,當?shù)匕傩崭遗桓已浴U俨牶蠓浅I鷼,便拿起一根樹枝畫地為牢,將幾個惡奴囚禁在里邊,又傳來那個富家子弟,杖脊四十,令其改惡從善。
處理完這件事,召伯感到男女婚姻沒有規(guī)矩的確不行。于是,他請來附近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經(jīng)過反復討論,最終定出了男女婚姻必須經(jīng)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禮”,并當場公布實行。
據(jù)說,以“六禮”為核心內(nèi)容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民間婚俗,就是從召伯時期開始的(也有周公制定“六禮”之說)。
召伯又處理了幾起民間訴訟,不知不覺已到晌午。村民們?yōu)榱吮磉_對召伯的感激之情,紛紛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吃飯。召伯婉言謝絕,拿出自帶的干糧,又讓隨從打來泉水,愉快地吃了起來。召伯的廉政與親民讓老百姓感激不已。后來,召伯與周公“分陜而治”,離開洛陽,去管理陜原以西的地方了。這里的人們還一直思念著召公,尤其對那棵甘棠樹,人們把它視為召公,經(jīng)常來憑吊他。旁邊的村子,因此被稱為甘棠村。
召伯所處的周代歷史久遠,“甘棠遺愛”的發(fā)生地在后世有了多種說法。郭朝鼎在出任洛陽知縣之前,曾任宜陽知縣。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郭朝鼎在宜陽縣甘棠村立“召伯聽政處”碑,由時任河南府尹張漢書丹。“召伯聽政處”碑不僅為甘棠村正名,還為召伯與洛陽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作了有力的證明。今天,甘棠村已經(jīng)成為洛陽市廉政教育基地,繼續(xù)傳承著召伯的廉政與親民思想。
2 立孔子入周問禮碑
在瀍河回族區(qū)東關大街,矗立著一塊高大的牌坊式石碑,碑面刻有“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9個大字。根據(jù)碑文顯示,這是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河南府尹張漢書丹、洛陽知縣郭朝鼎刻立的?鬃尤胫軉柖Y,在今天已經(jīng)是大多數(shù)洛陽人耳熟能詳?shù)囊粋史實。不過,如果沒有郭朝鼎和張漢的聯(lián)手“演繹”,沒有這塊石碑作見證,我們或許只能根據(jù)史書的記載來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
史書對孔子和老子的相見記載甚少,司馬遷《史記》稱:“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孔子)于周則老子”,所記頗為簡略?鬃雍屠献邮侵袊鴼v史上的兩位文化巨人,他們在洛陽的相見被后人譽為“雙星揖洛”。公元前518年,33歲的孔子來到洛陽,而老子當時已經(jīng)50多歲,是很有威望的學者。
老子的學問令年輕的孔子大為嘆服,告別老子后,孔子對他的弟子感嘆道:“老子,人中之龍也!我,只是小罐里的一只小小飛蟲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生皆尊孔子而抑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透露了一些信息:“世之學老子者則絀(chù,貶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許正是因此,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入周問禮這件事,使得儒生們感到很沒面子——為尊者諱,后世儒學弟子很少提及此事。
張漢、郭朝鼎立孔子入周問禮碑時,也僅僅點到為止,只寫了9個字。然而,有這樣一塊碑,今天的洛陽人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著這塊石碑說:“看,這里就是孔子和老子當年相見的地方!”
3 龍門西山“郭公路”
在上述兩塊石碑之外,郭朝鼎留給洛陽的還有一條古老的“郭公路”!堵尻柺薪煌ㄖ尽酚涊d:“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仲夏,滿洲(部族名稱,指滿族)孝義人郭朝鼎捐俸修筑龍門路。”洛陽著名辭賦家孫繼綱先生所作《龍門賦》有言:“石牛一溪,旁刊‘龍門’兩字;郭方二路,史載至善之舉。”意思是,在龍門西山中段石牛溪南北兩邊的巖壁上,有“郭公路”和“方公路”兩塊石碑,皆為斗大的楷體字,記載的是清雍正年間滿人郭朝鼎及乾隆年間洛陽知縣方有光捐資修路的舊事。
“郭公路”位于伊闕古道(又稱白沙道,龍門路)之上,伊闕古道自古就是京師洛陽通向南方的大道。周代南方諸侯朝見周天子,這里是進京的必經(jīng)之路;隋唐時期,官民離開東都洛陽,這里是話別的“龍門驛”(也稱“石像驛”);自宋代以來,這條古道多次被修復,至今很多洞窟中都有宋、明等朝代修路的文字記載……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秋天,洛陽突發(fā)暴雨,伊河、洛河暴漲,伊闕古道被淹沒,道路受損。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洛陽知縣郭朝鼎捐資維修伊闕古道,老百姓感念郭知縣的恩情,就在龍門西山刻上“郭公路”三個字,以示感激。(如圖)
如今,這里還留有“郭公路。雍正五年,銘德記之”字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時任洛陽知縣方有光以郭朝鼎為榜樣,捐資維修伊闕古道,留下“方公路”的美名,并留下修路的碑記。郭朝鼎是一個熱愛文化的地方官,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他還攜手嵩縣知縣吳世祿、程周錫、孫程琰,同立程氏三先生墓碑,河南府尹張漢題寫“宋儒程伯溫(‘二程’之父)先生墓”,“宋儒程明道(程顥)先生墓”,“宋儒程伊川(程頤)先生墓”。
史料顯示,在洛陽知縣之外,郭朝鼎還歷任延平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知府、江蘇按察使(治所在江蘇省蘇州市)等職,在江蘇按察使任上因故被革職。可以說,洛陽知縣一職雖然官位不高,卻是郭朝鼎一生的輝煌時期,而且為他帶來赫赫身后名。
(作者:余子愚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