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醫(yī)楊介的趣聞與傳說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9 15:54:3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楊介,北宋泗州(今泗洪縣東南部,城于清朝康熙19年沉入洪澤湖)人。自幼聰明,舉孝廉不就,立志學醫(yī),懸壺濟世,成為一代名醫(yī)。凡遇上 棘手的疑難雜癥,都會想起這個民間神醫(yī),連御醫(yī)都治不好的病,到他手上便藥到病除,一生為無數(shù)患者解除病苦,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不少關于楊介診病療疾的傳奇故事。
楚州楊立之任廣州通判。任滿歸楚,喉嚨生癰,紅腫潰爛,膿血如注,茶水不能進,覺也睡不好。多方求醫(yī)問藥,都沒有什么好辦法。適 逢楊介來楚,楊立之兩個兒子看父親久病不愈,十分不忍,便親自去邀請楊介到家為其父看病。楊介隨楊立之兒來到府上,熟視良久,并不去把脈,只是輕輕松松地 對楊家人說:“不須看脈已得之矣。此疾甚異,須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楊家人一聽這話,面有難色,心中之話:楊介,你小子不會是糊弄我們家吧,這喉嚨中已經濃腫潰爛疼痛難忍,怎么能火上澆油,再食這辛辣的生姜呢?當時這位通判大人楊立之還算沉得住氣,沒有懷疑楊介的話,對家人說:“吉老醫(yī)術通神,言必不妄,試啖我”。家人聽楊立之發(fā)話了,才按照楊介的吩咐取過一斤生姜,洗凈,家人雖動刀切片仍不踏實,切一片,楊立之拿來送入口中咀嚼,開始時,只覺得生姜味道甘香,愈嚼愈覺得舒服,好吃。就這樣切著吃著,吃到半斤時,喉中疼痛漸止,家人不停地切,楊立之就不停地吃,姜切完了,他也吃完了,將好一斤數(shù)。這時候,他才感覺生姜的辛辣味,再給他吃飯粥,入口已無滯礙。至此,楊大人完全康復了。第二天,楊立之召吉老謝而問之,楊介對他說:“你在廣州做官,那南方多鷓鴣鳥,平時你必多吃鷓鴣,而鷓鴣喜食半夏(一種中草藥),久而毒發(fā),所以我用生姜制之,今病源已清,不須再服用其它藥物了”。俗話說,偏方治大病,平平常常的生姜吃好了楊立之的喉痛,楊家及鄰里都覺得很是神奇。楊立之的全家更對吉老感恩不盡。
有一富翁的公子突然患上一種怪病 ———在他眼中,所有正物皆以為是斜的。家中的書桌椅子之類本來擺放的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有條有理。他看了不順眼,非讓家人重新挪移令其斜位,惟如此他才 以為正。在他家中連書寫尺牘都是斜的。這位富家子弟的毛病,讓父母十分憂慮,俗話說病急亂投醫(yī),為此家人遍訪名醫(yī)高手,遠處的,近處的,全找過了,這些醫(yī) 生到他家一看,都束手無策,弄不清是得的什么病,更不消說下手治療了。一日,富翁的一位鄉(xiāng)鄰跟他家人說:“不妨請楊吉老先生來看看,或許有好辦法呢”。于是,富翁親自帶領兒子登門請求楊介為兒子診治。楊介望聞問切后心中有數(shù)了,并令其父先歸,留下其子在楊家。楊介吩咐家人擺下一桌酒菜,并找人陪他喝酒,席中楊先生不斷酬勸這個小子開懷暢飲,一直讓他喝的酩酊大醉,方才罷飲。酒后,楊介既不開藥方,也未動針。而是將他扶起坐進一頂大轎,邀8個人抬著,讓抬轎 人走起來不停地旋轉顛倒,轎夫們抬著患者,顛顛轉轉,久之,再令他坐塌而臥,一直睡到天明,患者也醒了。楊介叫人送他回家。這小子到家后,看家中以前斜視之物都讓理正。這一飲一醉一顛一轉病好了。其父母十分高興,問楊介是如何治好了兒子這個怪病的。吉老云:“令嗣無他疾,由于喝醉酒,沒有正形,醉中摔倒, 倒肝之一葉搭于肺上不得下,故視正物為斜。令復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不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楊介治好了這個富翁兒子的怪病,富翁還拿出重金酬謝。
除此之外,楊介在泗州盱眙間行醫(yī)創(chuàng)制了一種“都梁丸”專治傷風頭痛,具有神奇的療效,因在都梁境內得丸故名“都梁丸”。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