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歌伎李師師:天生麗質 才藝不凡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16 8:44:1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北宋時期,歌伎李師師的艷名傳遍東京城。當年,她輕倚礬樓,惹得王孫公子、文人雅士爭相求見。如今的古城開封還流傳著李師師與宋徽宗及眾多文人雅士的風流韻事。在著名的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和大型室內歌舞劇《千回大宋》中,均能見到“李師師”的身影。
對于李師師的一生,有這樣一首詩進行了高度概括:“芳跡依稀記汴梁,當年韻事久傳揚;紫宮有道通香窟,紅粉多情戀上皇。孰料胡兒驅鐵馬,竟教佳麗死紅羊;靖康奇恥誰為雪,黃河滔滔萬古殤。”有人說她“天生麗質造化獨鐘,直教人百轉千般嘆”;有人說師師雖為教坊歌伎,但才藝卓爾不凡;還有人說師師愛才惜才、為人心善,最為可貴的是有一顆愛國心……古往今來,人們對李師師的評價褒貶不一,她的傳奇故事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
據說,李師師原本是東京城內經營染坊的王寅的女兒。3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人為她摩頂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像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稱其為“李師師”。過了一年,李師師的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由鄰居撫養(yǎng)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之后,李媼將她收養(yǎng),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
北宋東京的伎藝繁盛,勾欄瓦肆眾多。孟元老把李師師排在古代四大著名歌伎之首。她能歌善舞、擅長詩詞歌賦,與她往來的多是北宋的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說到與李師師關系密切的男人,不得不提宋徽宗趙佶和周邦彥。
宋徽宗趙佶是歷史上有名的“浪子皇帝”,他在政治上十分昏庸腐朽,但在文學、藝術、體育、雜技等諸多方面卻是當時的大師。他的詩詞、繪畫、書法,表演戲曲才能,演奏樂器技藝以及蹴鞠、馬球等體育技巧,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放在今天算是跨界的藝術家、明星。宋人甚至說,宋徽宗什么都會,就是不會當皇帝。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趙佶獨特的興趣愛好使得圍繞在他身邊的寵臣也是“浪子”居多;实墼谒麄兊囊龑Ш团阃陆洺“微行”,實際上就是出宮狎妓娛樂。據陶宣干的《汴都記》記載,即便在后來金人攻陷東京外城,徽宗、欽宗父子被俘虜于青城時,徽宗仍思念角妓趙元奴,還令京尹許秉哲取之赴青城。實際上,宋徽宗所幸的角妓,主要就是趙元奴、李師師之流。趙元奴和李師師等人應該屬于官家身份,專門給皇家提供歌舞娛樂服務。宋徽宗與她們的關系可以說是帝王與姬妾的關系。
宋徽宗與李師師的故事最為后世津津樂道,風流韻事多見于外傳、雜文、小說。相傳,宋徽宗第一次見到李師師時,她彈了一曲《平沙落雁》。她的手指在弦上輕攏慢捻,彈出的曲子韻味淡遠,皇帝忍不住側耳傾聽,連疲倦都消散了。等到三遍彈完,雞已經鳴過,天都要亮了,他趕忙掀開門簾走出去。據說,這一曲打動了皇帝,使得徽宗對她念念不忘。
李師師的才情早已名聲在外,文人雅士爭相求見,晏幾道、秦觀、周邦彥、晁沖等人都是她的座下賓。晏幾道曾作《生查子》寫她的美麗:“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妝罷立春風,一笑千金少。歸去鳳城時,說與青樓道。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秦觀作《一叢花》贈李師師:“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公式。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咨。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在張端義的《貴耳集》和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中,記載了李師師與大詞人周邦彥、晁沖之的來往和詩詞酬答。其中,她與周邦彥的交往更為密切。周邦彥的詞作兼具文學和音樂之美,更是開創(chuàng)了高度格律化的詞風。在今天看來,他的詞內容多是歌舞升平、流連光景、賞花狎妓。在宋神宗時期,他因獻《汴都賦》得到了神宗賞識,召為太學正。宋徽宗時期,周邦彥因“妙解音律”“能自度曲”被任命為大晟府提舉。這樣一位音樂才子自然得到李師師的另眼相看。因此,他經常出入李師師的住所,為她譜曲填詞,成為其音樂導師。李師師曾對他十分專情。
坊間對宋徽宗、周邦彥與李師師的關系也多有描述、臆想。據《貴耳集》記載,有一個冬夜,周邦彥先到李師師家,徽宗也不期而至。臣只能讓君,倉促之間,周邦彥藏匿于床下。徽宗拿了一個江南上貢的新橙,與李師師打情罵俏。之后,周邦彥酸溜溜地寫了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誰料,有一天李師師一時忘情把這首詞唱了出來。宋徽宗問是誰作的,李師師隨口說出是周邦彥,話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彥也在屋內,臉色驟變,過了幾天找借口把周邦彥貶出京城。
李師師為周邦彥送行后,將他譜的《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聽罷,宋徽宗也覺得太過嚴厲了,就把周邦彥召了回來,封他為大晟樂正,命定正雅樂。
還有傳說稱李師師關心政治、心憂天下。在梁山泊眾人歸順朝廷事件中,她有著巨大的推動和促成作用。她還曾與燕青有往來,傳說愛慕燕青。這些事跡頗具傳奇色彩,飽受后人爭議,但也間接證明了李師師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自古紅顏多薄命。靖康之恥后,李師師的結局是悲慘的。關于她的結局主要有三種說法。
其一,當李綱主持東京城保衛(wèi)戰(zhàn)時,李師師將全部家財捐贈出來,助宋軍抗金。靖康之難中,她逃出東京城后,到慈云觀做了道士。
其二,小說《李師師外傳》中認為,金軍攻破東京城后,金主垂涎李師師,派降臣張邦昌千方百計尋找她,并不惜重金懸賞,最后終于找到。她蓬頭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見金人,乘人不備,吞金自殺。臨死之前,她大罵張邦昌:“告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志。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于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其三,李師師南渡后,士大夫多把她當作紅顏禍水,不肯與她交往。她在窮愁潦倒之際嫁給商人為妾,最后溺死在錢塘江中。
李師師的結局至今仍是個謎,但對于她被擄、吞金自殺的說法,有些細節(jié)似有不妥!度泵藭帯分杏涊d,靖康元年正月十五,趙元奴、李師師、王仲端等人的家財被宋朝廷籍沒。靖康元年年底,金人攻陷東京城后,教坊樂工、諸般百戲以及大官僚蔡京、童貫、梁師成等人的歌女、舞女數千人被擄。但是,李師師卻幸而脫險。據考證,金人二次圍攻東京城前,她逃出了京師,所以才幸免于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記載:“靖康中,李生(李師師)與同輩趙元奴及筑球、吹笛袁縐、武震輩,例籍其家。李生流落來浙中,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然憔悴無復,向來之態(tài)矣。”劉子公式作《汴京紀事》,其中有這樣一首:“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這樣看來,李師師流落到南方后,似乎繼續(xù)靠歌舞以度余年,老年仍能以藝謀生。以她個人來說,早年經周邦彥指導、訓練是個重要因素,所以即使年老,其歌舞仍有藝術魅力。
人們喜歡將李師師的愛情與歷史文化、俠義文化、宋詞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與其說她融入了北宋的文化,倒毋寧說是她成了北宋文化的歸宿。
(作者:張璋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