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晏殊到王安石歐陽修 文學友誼與知遇之恩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16 10:56:4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話說北宋年間,在主考官歐陽修的主持下,蘇軾兄弟雙雙中榜,同榜進士還包括文學青年曾鞏。就連年事已高,已進入中老年的蘇洵,幾年后也受到歐陽修特別關照,被舉薦赴任一個縣官。
有多事文人指出,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許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個。他五歲能文,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宋仁宗當朝,年富力強的晏殊備受寵信,官至宰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他任職期間,也的確發(fā)現(xiàn)和獎掖了不少精英。有的后來居上,在當朝乃至后世,都遠比晏殊更有影響:像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等。事實上,雖位極人臣,可晏殊的心思并不在政治上,他向往的是文學。晏殊被戲稱為中國唯一的“詞人宰相”,他和其子晏幾道世稱詞壇“二晏”。
話說2011年適逢晏殊誕辰1020周年,有好事記者探訪了晏殊故里——進賢縣文港鎮(zhèn)沙河村,解密晏殊父子鮮為人知的故事。原文照登:
14歲成為最年幼的進士
文港中學教師、中華晏氏族譜編撰委員會副主編晏發(fā)根是晏殊第29代后裔,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晏殊,目前已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數(shù)十萬字。
晏殊(991-1055)字同叔,進賢縣文港鎮(zhèn)沙河村人。晏發(fā)根告訴記者,晏殊從小穎慧過人,3歲能認字,5歲能題詩作對。沙河村至今仍流傳著晏殊5歲時所作的《題所居道傍白塔》詩:“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齊,時人莫訝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晏殊7歲已博覽群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鄉(xiāng)里間視 為神童。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晏殊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他從容應試,援筆立成, 受到宋真宗的嘉賞。第三天復試“賦”時,晏殊看了題目,回奏皇帝:“這個題目,臣十天前才作過。請陛下另外出題。”真宗十分贊許他的誠實,又對他的文章十 分欣賞,當?shù)钯n“同進士出身”,成為最年幼的進士。
此后,晏殊的官運一路青云直上。從秘書省正字官至知制誥,進禮部侍郎,后又任禮部、刑部、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其學識淵博,辦事干練,真宗每遇疑難事,常以方寸小紙細書向其咨詢。他也將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獲真宗采納,被倚為股肱。
好學加上誠實,官至宰相
宋真宗何以如此看重晏殊?晏發(fā)根認為,除了宋真宗的知人善用和晏殊的才能,還與晏殊的誠實有關。
晏殊任館閣官時,東宮太子府有侍從官出缺。太子是未來的皇帝,侍從是太子的親信,可以說是前途無量的好職位,許多人都極力爭取。而真宗揀選的人,卻是沒有背景,也沒有主動爭取的晏殊。
大家都覺得很意外,宰相問原因,宋真宗說:“近來,館閣官僚宴游風氣很盛。下朝之后,都出去嬉游玩樂了。只有晏殊,足不出戶,在家讀書。這樣謹厚好學的人,在太子身邊,我才放心。”
圣旨發(fā)出,真宗召見他,親自嘉勉,并告之任命他為東宮官的原因。晏殊謝了恩,回奏道:“臣也不是不喜歡玩樂,是因為家境貧窮,玩不起。臣若有錢,大概也就玩樂去了。”
真宗皇帝聽了,不禁莞爾,卻因此更器重他了。到仁宗繼位,任命晏殊為宰相,也不是偶然的。
歐陽修范仲淹都出自他門下
“晏殊一生中,也許沒有太高的政治建樹,但他不嫉賢妒能,重視獎掖后進的品德卻讓后人一直歌頌和贊賞。”晏發(fā)根告訴記者,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他唯賢是舉,一代文宗歐陽修、一代名臣范仲淹、王安石,都出于他門下。名相富弼,是他的女婿。宋代名臣,經(jīng)他提拔的,不勝枚舉。
諸多正史和野史,都記載了晏殊和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交往的趣聞軼事。
《涑水紀聞》記載,晏殊在翰林時,欣賞范仲淹的才華,推薦他做了館職。當時章獻太后劉娥主政,立仗禮官為了取媚太后,準備在冬至時節(jié),舉辦皇帝趙禎率領文武百官給太后跪拜獻壽的活動。范仲淹認為這是“虧君體,損主威”,上奏反對。晏殊很驚慌,認為范仲淹年少輕狂,立刻招來責罵一通。面對恩師的怒斥,范仲淹并不心虛,反倒坦蕩地說:“我正因為受您舉薦,才一定要堅持直言正論,以免別人指責您舉人失當。但我沒有想到,卻得罪了您。”晏殊聽得十分慚愧,無言以應,但他內心對范仲淹十分欽佩,以致后來在選擇女婿這樣的生活小事上,也來征求范仲淹的意見。范仲淹推薦富弼,他就把女兒嫁給了富弼。
最大政績是創(chuàng)辦教育
晏發(fā)根告訴記者,晏殊在任職期間,除舉薦和提拔了一大批人才之外,他最大的政績就是創(chuàng)辦教育。
據(jù)《宋史》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晏殊極重視書院的發(fā)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該書院 (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chuàng)了大辦教育之先河。
慶歷三年在宰相任上時,晏殊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晏發(fā)根說,正因為如此,那時候的讀書人看到了希望,都通過用心讀書來考取功名。
“詞人宰相”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
晏殊雖位居宰相,可是,興許從平步青云的那一天起,他就知道這不是最適宜自己的角色。他向往的是文學家而非政治家。
晏發(fā)根告訴記者,晏殊在文壇上的成就遠超政治,他是作為“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載入史冊的。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鵲踏枝》)、“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136首。他既是“導宋詞之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chǎn)詞人。
晏殊的門生說:“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晏發(fā)根告訴記者,毫不夸張地說,晏殊的作品甚至超過了“日課一詩”“六十年間萬首詩”的陸游。
“神童”后代均退避官場
晏殊政治地位顯赫,舉薦人才傾盡全力,“福蔭”子女就遜色得多。晏發(fā)根告訴記者,北宋朝廷其實有“蔭補”的政策,恩澤可及直系子孫,還可推及旁支、異性甚至于門客。他卻“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稍稍帶點嫌疑色彩的是,經(jīng)他舉薦擔任過樞密副使的富弼后來成了他的女婿。但這恐怕不是晏殊的“以權謀私”,而是他愛惜人才的另一方式。
除晏幾道繼承了父親的才藝之外,其他子女均默默無聞。即使是賦詞精妙的晏幾道,也就只擔任過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等地方小官吏。況且,由于晏幾道個性耿介,不肯依傍權貴,一生仕途不順。按說憑他的才華,即便他父親不愿意“胳膊肘往里拐”,他只要往身居要津的“叔叔”們那里多跑幾趟,想官運亨通并非難事?伤麉拹 官場混濁,仕途叵測,寧可放棄一官半職,退居京都私邸觀舞聽歌飲酒填詞。
千古名對的“由來”
晏殊的《浣溪沙》一詞,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lián),膾炙人口。關于這一聯(lián)的來歷,有個傳說:
晏殊與幕僚王琪,在暮春時,沿著花園的池邊散步閑談。晏殊說:“有時,得了個好句子,經(jīng)過一年,都對不出下聯(lián)來!我也不想勉強湊合硬對。”他指著飄零的落花,說:“像‘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是一例;我至今也沒對出下聯(lián)來。”
王琪應聲道:“若對以‘似曾相識燕歸來’,相公以為如何?”
晏殊大喜。以這一聯(lián),作成《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浣溪沙》之外,還有一首七律,也用了這一聯(lián),可知他有多喜歡。王琪也因此受到賞識,而辟置為館閣官,躋身侍從。
晏幾道情詞獨步一時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的第八個兒子。一生沉淪下位,窮愁潦倒。但在北宋詞壇上,他的光芒卻直追乃父,甚至更勝乃父!
他以小令見長,更以情詞獨步一時。他用情的態(tài)度,有些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浪漫純真,不帶半分虛假。作詞,也不似當時文人帶功利色彩,他只為了知己朋 友家的幾個清純可愛的歌姬而作,作了給她們唱。他在《小山詞》的自敘中說,直到后來,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死了,一個病廢,他的詞,才隨遣散的歌姬酒使,流 傳到外間。由此可知,他創(chuàng)作動機的單純,和用情的純摯。這也是《小山詞》格外不俗的原因。
蘇軾在京任官,仰慕晏幾道的詞,托黃庭堅介紹。晏幾道卻一口回絕,說:“如今在朝執(zhí)政的,大多是我家舊門客,我還沒工夫見呢!”這讓在當代有“文宗”之譽的蘇軾,啞口無言。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