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士桑大鈞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3 8:42:5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桑大鈞,男,1952年生,大學本科學歷,現(xiàn)為開封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印社理事、宣和印社副社長、開封市書畫院特聘書畫家、開封市政協(xié)委員、鼓樓區(qū)政協(xié)常委、民革文化支部主委。
其書畫作品被多家藝術館收藏,發(fā)表于全國各大報刊。
開封文化圈中的朋友每每提起桑大鈞先生時,“雅士”這個詞語,總會從我的腦子里跳出來。
我覺得,所謂雅士,可理解為富有才情、深諳傳統(tǒng)文化、品格高尚之人。而在當今,雅士并不多見,因為“修煉”成雅士太難。其成長,除先天稟賦之外,要有文化氣息濃郁的環(huán)境對其熏陶,離不開其自身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廣博約取、兼收并蓄。當然,還要有品行高雅的飽學之士對其栽培。
桑大鈞先生具備這些。
他家學淵源頗深,生長于詩書傳家的名門,天資高邁,自幼受到其父——當今書壇尊宿桑凡先生影響,并且通過父親,接觸并受教于當時的文化名流。當時,經常與桑凡先生談藝論道的,有武慕姚、郝世襄、李白鳳等文人雅士,尤其桑家與李先生在豆芽街是鄰居,過從甚密。這些先生的學識修養(yǎng)、言行舉止以及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癡愛,都給桑大鈞留下深刻印象,讓他受益匪淺。
稍長,桑大鈞書法受教于武慕姚、郝世襄、李白鳳、龐白虹等先生,國畫受教于張樂天、賀志伊、馬基光、蔡德全、張光斗等先生。桑大鈞對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他喜歡書法這個黑白空間,喜歡刀筆和金石的雅韻,喜歡用線條和色彩勾勒出的繽紛景象,喜歡悅耳的絲竹聲,而對那發(fā)出悅耳樂聲的民族弦樂器更是充滿好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學傳承與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加上這些先生的耳提面命和諄諄教導,使桑大鈞身上充滿了一股儒雅之氣。
桑大鈞為人為藝追求本真,他一直蹈循古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的稟性,繼承了父親桑凡先生的儒雅和灑脫,又多了些隨和、幽默。而對藝術,隨情隨性的同時,他和父親一樣癡心不改!
桑大鈞于書法,五體皆能,更擅隸、篆。于隸書,他受武慕姚先生指點最多。武慕姚先生通國學,精于書法,諸體兼擅,尤精于隸書。在武先生指導下,桑大鈞遍臨《瑯琊刻石》、《泰山刻石》、《曹全碑》、《石門頌》、《張遷碑》等,多年的磨礪和浸淫,使他于隸書得以融會貫通。他的隸書作品,既有漢碑的凝重古樸,又有漢簡的空靈和灑脫。他偶爾亦以楷書筆法入隸,使作品更顯得方正、遒勁、厚重。他的篆書取法高古,在父親指導下,從秦篆入手,宗法李斯、鄧石如、趙之謙,加上精于國學和書法、篆刻的李白鳳先生和龐白虹先生指點,翰墨金石雙修,逐漸形成了自家面貌。
養(yǎng)成清雅易,學到古拙難。觀桑大鈞的書法創(chuàng)作,覺得他一直在追求一個境界,那就是:古雅。要達到古雅這個境界,必須不斷靠近古人,必須對傳統(tǒng)有深刻理解,同時要遠離時風,勿求張狂。桑大鈞的不少作品,有古雅氣象,這些作品或凝重、或率意,不耍技法,不求華麗,但得質樸無華、渾融自然的樸實之美,個人性情也得以充分展露。
國畫方面,桑大鈞喜山水、花鳥,他師從當時我市的多位名家:張樂天、賀志伊、馬基光、蔡德全、張光斗、王企玟等。桑大鈞結合老師們的畫法,關注他們的筆墨造型。另外一點,桑大鈞特別注重和強調抒寫性情,這也是他的性情所致。他天生愛“玩”,性情溫雅,循規(guī)蹈矩,因此他喜歡畫些小品、清玩,讓作品體現(xiàn)自己的性情。桑大鈞畫的是篤守傳統(tǒng)的國畫,在他的眼中,對傳統(tǒng)的繼承要比他個人的創(chuàng)新重要得多,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挖掘。對于桑大鈞來說,已經成了一種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手段。他以傳統(tǒng)筆法造型,畫秋山紅葉小品畫,他以泥金紙畫青綠山水,他畫“暗香微度”的小折扇……畫中充溢著雅致的文人氣息。
桑大鈞先生是鐵桿京劇票友,致力于京胡、三弦、月琴、二胡、阮等各種古典樂器。不僅拉得好,他還親自動手制作維修,他制作的二胡和京胡,在專業(yè)人士眼中手藝十分精良。
雅士桑大鈞先生多才多藝,他在古城傳承下來的多種藝術門類間游弋,傳承著古都眾多“雅玩”的樂趣,在“玩”中開闊胸懷眼界,也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周圍。
(作者:張德卿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