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實為盛世危圖?大膽諷諫宋徽宗未接受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3 9:20:3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畫中數十兵卒,沒有一個像樣
余輝認為,張擇端在《清》卷里描繪出龐大的社會場面、豐富的生活細節(jié),不可能是遣興之作。“他所表現的、特別是反復表現的事物必定是他強調的問題,畫中充滿了他對周邊事物的好惡和期待。根據他畫什么、刪什么,可洞悉到畫家的政治態(tài)度與思想。”
《清》卷中,“望火樓”無人把守形同虛設,“潛火兵”的營房改為飯鋪,軍巡鋪改為軍酒轉運站,河道無人巡航,滿船的私糧在京師囤積,督糧官卻無影無蹤,城門無人防守,胡人隨意進出,士兵精神懈怠……“畫中繪有810 多人,涉及各行各業(yè),畫中繪有數十兵卒和馬弁,其中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兵。這樣的描繪重重地鞭撻了懶惰的宋軍。其絕妙的諷刺性構思體現出畫家‘狡黠’的個性、黑色幽默的手段,飽含了他對當時社會的評定和批判。”
余輝指出,張擇端在描繪徽宗朝初年商業(yè)繁榮的明線背后,交織著另一條看似熱鬧卻令人心悸的暗線:通過表現驚馬闖郊市為伏筆,鋪墊出全卷矛盾的視覺中心,船與橋的險情和橋上文武官員爭道交織成的矛盾高潮,還有前后出現的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國門洞開、商貿侵街、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場景。張擇端以畫曲諫,提出對城防、安全、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憂慮。“張擇端充滿了善意,以曲諫的方式作畫,向宋徽宗告誡種種社會危機和國家隱患,以求及時挽回敗政。”
大膽諷諫惜未奏效
張擇端在畫中大膽暴露危機、針砭時弊,是什么讓他如此毫無顧忌?“這種政治勇氣來自于北宋特殊的政治背景,即臺諫制度。”余輝說。
北宋朝政從立國之始對諫者就采取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這來自于宋太祖“文德致治”的基本國策。北宋的諫言方式,越往后越激烈,參與者也越來越多,不僅有朝官諫上,而且還有雜劇家、畫家等藝術家參與,以文學藝術形式進諫的現象成為普遍。
與此同時,北宋后期,貧富對立、亡國危機日益凸現,一種怨憤的情緒蔓延全社會,形成了百姓仇官、清官仇貪的憤懣之情,也浸透在北宋畫壇、文壇中。“隨著矛盾不斷尖銳,文學藝術家更加大膽、直接地參與抨擊時政的言論,表達民怨,其中最大的藝術特性就是增強了諷刺的藝術手段。”
余輝認為,《清》卷中的諷諫因素不是孤立的,是徽宗朝戲劇和文學通行的表現手法,這是當時較為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所默認的,從側面體現了北宋朝政對言路的開放程度。“徽宗在登基的1102年昭告天下,要求官員們對他的執(zhí)政提出意見,提得對的獎賞,提得不對的按大宋規(guī)矩不予追究。”
“很遺憾,這件作品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余輝說,當時的宋徽宗迷戀精繪祥瑞和吉兆,他看出畫中用意,不愿收藏,只將該圖賞賜給外戚向家,“他又錯過了歷史給予的一次機會”。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