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諸縣縣令系列】呂純?nèi)纾号c時俱進 學以致用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11/3 9:12:32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明代萬歷年間偃師縣知縣呂純?nèi)缭诠珓罩,致力教化民眾,躬勸農(nóng)桑。同時,他還遍訪偃師境內(nèi)古跡,立祠立碑,以志不朽,為偃師留下許多人文景觀。從呂純?nèi)缱珜懙摹秾W古適用篇》書稿可知,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其倡導的“學古適用”,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1 為顏真卿墓立碑
呂純?nèi)纾置现C,一字益軒,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qū))人,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考中進士,后出任偃師縣知縣。據(jù)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偃師縣志》記載,呂純?nèi)?ldquo;知政體要,以條教化民,躬勸農(nóng)桑”。此外,他還遍訪偃師境內(nèi)古跡,立祠立碑,以志不朽。
在踏勘古跡時,呂純?nèi)缫馔獍l(fā)現(xiàn)了唐代杰出文人、政治家、軍事家和書法家顏真卿的墓。經(jīng)過一番考證,他確定顏墓為真,欣喜之余,立即為顏真卿墓立碑并撰寫《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如圖)該碑及碑記保留至今。
該碑高1.75米,寬0.6米,厚0.15米。碑文共951個字,文中記述了重修顏魯公(顏真卿曾被封為魯郡開國公)墓的緣由:“余(我)不佞(不才,謙稱),承乏(任職)西亳(指偃師),搜求往代故跡,而公墓在城北一里許,乃為愚民所蹂躪,第見荒煙白草,孤冢巋然而已。因為剪其蓁(zhēn)蕪,樹之貞珉(石刻碑銘),而因制不腆(tiǎn,豐厚),以識九京于不忘云。”
在《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開頭,呂純?nèi)绫磉_了對顏真卿的敬意:“不佞嘗讀唐史,至顏魯公死節(jié)事,輒唏噓嗚咽泣數(shù)下,未始不嘉其烈而悲其遇,惜其工于國而疏于身云。”(譯文:“我曾讀過唐史,讀到顏真卿死節(jié)的部分,總是忍不住多次傷心落淚,為他的壯烈赴死感到驕傲,為他的不幸遭遇感到難過,為他報國捐軀的行為感到惋惜。”)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偃師知縣湯毓倬對顏真卿墓再次整修,當時的河南知府張松孫題寫了墓碑,碑高1.45米,寬0.6米,厚0.17米。如今,呂純?nèi)绾蜏官舅⑹,一東一西立在顏真卿墓前。1996年,偃師市山化鄉(xiāng)(今山化鎮(zhèn))政府對顏真卿墓進行了整修,并建立了顏真卿紀念館。
2 新建二程夫子祠
為了教化民眾,呂純?nèi)邕組織新建了二程夫子祠。“二程”指程顥、程頤兄弟,他們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創(chuàng)立的哲學理論,被稱為“洛學”,后發(fā)展為“宋明理學”。呂純?nèi)鐚Χ虡O為推崇,他在《新建二程夫子祠記》中寫道:“有宋之真儒輩出,我程氏伯淳(程顥)、正叔(程頤)兩夫子接踵并起,相與周(敦頤)、張(載)、邵(雍)、朱(熹)諸賢,倡明道學于伊洛嵩邙之間……今其語錄俱在,瑯瑯可考。其大者,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世不解之惑,芟(shān,除草)圣學榛蕪(zhēn wú,形容荒涼的景象)之路。自堯、舜、姬(周公)、孔(子)以來,千四百年不絕如線之統(tǒng),如揭日月而重新,而兩夫子之功德,又豈在孟夫子(孟子)下哉!”
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正月,二程夫子祠在偃師縣城東北隅動工建設,呂純?nèi)鐜ь^捐出俸銀,即日“庀(pǐ)材鳩工,倍值量地”。看到呂知縣捐錢,偃師縣鄉(xiāng)紳、父老及子弟無不“踴躍輸金”,解決了建祠的經(jīng)費問題。
三個月之后,二程夫子祠建成,“構(gòu)門三楹(計算房屋多少的單位,一間為一楹),門內(nèi)為坊,坊后為殿三楹,即安神(安置神主)處也。殿后構(gòu)堂五楹,東西廡(wǔ,廊屋)各九楹。堂后為憩室,室翼周以重垣,砌以文石,輪奐美如堊(è,用白土涂飾)繪……”
3 提倡“學古適用”
在偃師期間,呂純?nèi)邕根據(jù)縣城北部邙山的鳳凰形狀,在邙山之上廣植柏樹,以便使其更像鳳尾。且不說呂知縣的這種做法是否迷信,在呂純?nèi)缰,偃師人文的確興盛起來,后世偃師人將這一功勞記在了呂純?nèi)缑,認為這是呂知縣打造的“鳳尾”起了作用。
呂純?nèi)绾髞沓鋈温尻柨h知縣,并官至兵部侍郎。他撰寫有《學古適用篇》一書,共91卷,將從古至明代“凡前事之可為后法”的事件,分類編次為91門,中間附有他的議論!秾W古適用篇》前有呂純?nèi)缱孕颍?ldquo;謂馮慕岡(馮應京)《經(jīng)世實用》,義在憲章當世,而明以前存而不論。馮琢菴(馮琦)《經(jīng)濟類編》(公元1604年刊刻),羅列雖多,間或不適于用。萬思默(萬廷言)《經(jīng)世要略》,其揚榷者止于就人匯事,未嘗就事求人。茲編大意,仿三書之體,而所列事跡則以適于用者為主。然事變靡常,情勢各異,譬之古方今病,貴于臨證詳求,亦未可執(zhí)以一定之法,遽(jù)謂之適于用也”。
現(xiàn)在看來,呂純?nèi)缱珜憽秾W古適用篇》順應了時代潮流。自明中葉以來,彌漫在學術(shù)界的空疏浮泛的學風,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發(fā)生著漸進式的變化。針對心學的清談誤國,一些學者積極倡導“經(jīng)世致用”,轉(zhuǎn)而把研究的注意力傾注到以拯弊救亡為目的的有關(guān)時務問題和有用之學的研究上。于是,當時出現(xiàn)了軍事斗爭史、外國史地、邊疆史地研究,經(jīng)世文編纂和“可施于用”的科學技術(shù)研究的熱潮,由此開了明末清初顧炎武等人倡導的“經(jīng)世致用”學風的先河。
“經(jīng)世致用”要求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學古適用”肯定了“學古”的重要,與當下“帶著目的去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呂純?nèi)纭秾W古適用篇》自序可知,他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他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變化。與在偃師新建二程夫子祠時對“二程”的極力推崇不同,他提倡“學古適用”,與“經(jīng)世致用”有所不同,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作者:余子愚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