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作家、詩人李白鳳:學術(shù)名家 多才多藝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11/9 14:45:4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李白鳳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作家、詩人、教授。當年茅盾稱贊他:“足跡遍大江南北,生活經(jīng)驗豐富,故其治印、寫詩、寫小說,莫不卓特。”施蟄存評價他說:“國內(nèi)寫大篆的,今天恐怕還未見有人能超過他。”八朝古都開封,是個出名人、大家、巨匠的地方,在其數(shù)千年的文化高地上,李白鳳先生可謂是一座挺拔峻奇的文化高峰,我輩只能高山仰止。
李白鳳又名李逢,曾用筆名李木子、鶉衣小吏等。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4歲喪母,其母熊氏精通詩書畫,父親曾是京師大學堂首屆畢業(yè)生,愛好詩詞,熟讀經(jīng)史,擅長書法,對醫(yī)道亦有研究。父親除了養(yǎng)家糊口,還擔起教孩子讀書、習字的任務。父親交友甚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耳濡目染使李白鳳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和藝術(shù)熏陶,為今后走上文學與藝術(shù)之路打下了基礎。
1925年,李白鳳進入天津扶輪中學讀書,不久又到青島鐵路中學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李白鳳因參加學潮運動,加上在《大公報》上發(fā)表文章非議時局,被勒令退學。當時青島有個傳播進步文化的“荒島書店”,他成了那里的?停喿x不少進步書籍,與劉白羽等幾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成為文友,還認識了臧克家、于黑丁、崔嵬等進步文化人士。
1934年,李白鳳考入北平民國學院國文系學習,師從林庚,后在馮至、卞之琳主編的《新詩》、吳奔星主編的《小雅》及《詩志》《中國文藝》等刊物上發(fā)表詩作,引起詩壇注目,并與施蟄存、戴望舒、吳奔星等現(xiàn)代派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李白鳳一度靠寫詩文為生。李白鳳的夫人后來在書中寫道:“1941年初秋,白鳳離開南寧來到桂林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藝創(chuàng)作更貼近火熱的抗日斗爭。”在桂林,李白鳳結(jié)交了端木蕻良、田漢、安娥、尹瘦石、陳邇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經(jīng)端木蕻良的介紹認識了老前輩柳亞子先生和歐陽予倩先生。此時的李白鳳滿腔熱情地搞起文藝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作出轟動一時的劇本《蘆溝橋的烽火》,他還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活動,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進步詩歌。
1946年6月,李白鳳來到上海暫居柳亞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紹下到財政局工作并找到住處。當年他是中國詩歌協(xié)會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藝創(chuàng)作。這個時期所寫的詩歌多發(fā)表在《詩創(chuàng)造》《新詩》《文藝復興》及《文匯報》《大公報》等報刊上。上!读加旬媹蟆愤刊登了李白鳳的書法、水墨畫和篆刻。柳亞子曾在《李白鳳鬻印小啟》中寫道:“詩人李白鳳君精研六藝,才技雙絕,口讀若習之傳,胸羅建首之部;上稽蒼史,旁證召陵,篆印大備于三十五舉,詩格浸汲乎八十一家。南渡以來,詩名鵲噪,丹書自密,未嘗示人。余等與白鳳相交素稔,見其布白分朱,誠印室之規(guī)繩;左蟠右屈,實鐵筆之盤鑒……白鳳既精詠嘆,復解訓詁,新詩見稱于當代,舊學籍甚于藝林……”由于上海物價飛漲,李白鳳曾在柳亞子的支持下,掛牌為人治印來補貼生活。
李白鳳的篆刻藝術(shù)亦造詣很深,在精研秦漢印章的同時,對明清流派印章更是情有獨鐘,加上他對古文字學有很深的研究,故其篆刻作品多能在章法、字法、刀法上有許多過人之處。李白鳳認為:“方寸之間,唯章法布白為第一要事。”而“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模,神不可模也”。故他的章法豐富而又嚴謹,字法質(zhì)樸無華,刀法酣暢淋漓,印章線條光潔飽滿,骨力雄強。著名詩人臧克家曾這樣評論他的篆刻作品:“一支鐵筆,給頑石于生命,存世的不是他,是你!”
篆刻以篆書為宗。李白鳳擅金文、甲骨文、石鼓文,他筆下的金文也渾樸蒼勁,凝重又不失于靈動,線條張弛有度,力能扛鼎。李白鳳認為:“書法當有剛健、清新之風,字有出處,筆有章法,旋轉(zhuǎn)欹側(cè)處,要有自己風度。”施蟄存曾評價他的書法說:“我認為,國內(nèi)寫大篆的,今天恐怕還未見有人能超過他。”
1949年夏,解放軍即將占領上海,李白鳳拒絕了本家侄子送來的去臺灣的船票。李白鳳當時說:“好不容易盼到了這一天,怎能走!”1950年,李白鳳響應黨的號召,第一批報名支援東北建設,應聘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任國文系副教授,在這里他開始學習俄語,1952年夏到山西大學中文系教授蘇聯(lián)文學,結(jié)合教學開始寫作《蘇聯(lián)文學研究》。在全國高校調(diào)整的洪流中,他在1954年秋天來到開封,受教育部委派,到開封師范學院(今河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講授蘇聯(lián)文學。同年,火星出版社出版其《蘇聯(lián)文學研究》一書,以后在《人民文學》《奔流》等刊物上亦不斷發(fā)表詩歌及評論文章。
正如李白鳳的摯友施蟄存先生所言:“白鳳是個坦率、耿直的北方青年。他坦率,所以胸無城府,喜怒立即形于辭色;耿直,所以受不了一點委屈。我喜歡并尊重他的性格。但是,從我這個以老莊思想為主養(yǎng)生的人看來,他這個性格肯定將不諧于俗。”果然,1957年春夏之交,李白鳳以壓抑的情緒和純真的熱情,響應號召,大鳴大放,在開封師院(現(xiàn)河南大學)貼出了《長歌當哭》一組18首七律,受到批判;接著,他在力舉“革新”的《人民文學》第7期上發(fā)表《寫給詩人們底公開信》,呼吁詩歌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突破當前詩歌界的某些‘凍結(jié)’現(xiàn)象”,立刻成為全國批判“大毒草”的眾矢之的,同年8月被打為右派分子,開除公職,拘留審查,隨即押送河南西華勞改農(nóng)場勞動改造。
1963年4月,李白鳳勞改期滿,失職居家,只靠夫人的工資維持生活。他雖然白天接受勞動改造,在街道上干著最臟最累的活兒,受盡了難以言說的屈辱,但他仍不墜青云之志,堅持每天晚上讀書、練習書法。他將深沉的熱情,凝聚于手中的素毫與刻刀之端,沉浸在古代史、古文字學、青銅器銘文研究中。正如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佟培基先生在其文章《坎坷平生李白鳳 》中記敘的:他走遍了開封的古舊書肆,搜集南明野史筆記約97種,深夜挑燈相互校勘比對,漸漸草成《小腆紀年校補》《明史校補》《張蒼水集箋注》等,1968年春又寫成《南明紀事詩》七律68首。之后,他又陸續(xù)完成了《金文駢枝》《說文解字古籀義》《周易爻變的辯證規(guī)律》《彝銘文字流變探》《東夷雜考》《古銅韻語》《石鼓文維疑》《款識學雜考》《漚堂說禮》等著作。
1978年春天,李白鳳被平反。正當他躊躇滿志要大干一番的時候,卻于當年8月18日病逝于開封。從1957年到1978年,在這風雨艱辛的20年中,李白鳳白天勞動改造,夜晚孜孜以求,寫下了80多萬字的學術(shù)研究著作,為朋友和學生寫下數(shù)千張書法作品,治印數(shù)千方。
這只不曾消失的詩意的白鳳凰,已經(jīng)鐫刻在文化古城的年輪中,如一枚晶瑩的朱文印章,古樸、雄奇而純粹、清雅。
(作者:李晨翀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