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預,可能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牧的先祖。其實,他是個才智超群、功勛卓著的“大能人”——建功滅吳戰(zhàn)爭、修黃河上第一座浮橋、制定“二元乾度歷”、撰有《春秋釋例》《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等書,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1 胸懷韜略“杜武庫”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
從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到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杜預前后一共擔任了七年的度支尚書,其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朝廷上下交口稱贊,送其號曰“杜武庫”。杜預任度支尚書時,匈奴人劉猛舉兵造反,杜預又兼任平反的職務。他親臨前線,且沖鋒在前。戰(zhàn)爭勝利后,他設立籍田,將戶籍同田產(chǎn)相連,百姓和邊防士兵均有田可耕,將公私利益融合為一,收效甚為顯著;改良武器裝備,弓箭射程更遠,刀劍更鋒利,并改進連續(xù)拋石的拋石車;又建“常平倉”,即建立國家糧庫,規(guī)范谷物價格,使鹽路暢通,鹽價穩(wěn)定……他提出的50余條利國利民的措施,均被皇帝采納。
在機械制造方面,杜預也多有建樹。周朝太廟中有一種欹(qī)器,是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君王常常置于座右以為戒。這種欹器到東漢時還放在御座旁,漢末動亂,此器不復存在,它的制法也失傳了,后人甚至連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杜預憑著書上的記載和自己的理解,把它重新設計制造出來,獻給晉武帝,晉武帝對此贊嘆不已。
晉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杜預對皇帝說:“數(shù)千里黃河,無一座橋梁。孟津在洛陽之北,每天過河人數(shù)眾多,運輸物資無數(shù),應建一橋。”司馬炎批準了他的建議。杜預就調(diào)集技術(shù)人才,撥財物,在孟津通往洛陽的黃河上建浮橋,橋長約千米,是黃河上最早的一座浮橋。
2 建功滅吳戰(zhàn)爭
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羊祜推薦杜預為荊州刺史,以實現(xiàn)滅吳統(tǒng)一全國的宏圖大業(yè)。羊祜任荊州刺史時,對內(nèi)采用富民強兵政策,對吳則采取“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分化瓦解敵軍。
杜預上任時,晉強吳弱已十分明顯,杜預則采取“繕甲兵,耀威武”策略,不斷進行軍事演習,進一步充實糧餉,并派精銳部隊襲擊東吳西陵督張政的部隊,“大破之”。
張政是吳的主帥,守吳之要害之地而被“大破”,感到很丟人,于是,他隱瞞被打敗的事實,杜預就將吳軍被俘之將士名單送給孫皓。孫皓大怒,撤了張政。大戰(zhàn)臨近,換了主帥,本是軍之大忌,孫皓卻不以為意,杜預取得了戰(zhàn)略上的成功。
杜預一切安排妥當后,上書皇帝,請求火速進軍。等司馬炎一批準,杜預等人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東吳。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中寫道:“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zhàn)爭,它結(jié)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天下分裂割據(jù)的狀態(tài),使中國重歸一統(tǒng)。杜預在這次戰(zhàn)爭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3 潛心鉆研經(jīng)學
滅吳之后,杜預潛心研究經(jīng)學,且成績豐碩。他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注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被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都狻穼笫赖摹蹲髠鳌费芯款H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到唐代時,杜預的書還保留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春秋左氏傳評》二卷、《春秋釋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雜律》七卷、《喪服要集》二卷、《女記》十卷及他的文集十八卷,另有《春秋長歷》等。
杜預曾撰《善文》50卷,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個散文選本。
晉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初,杜預于赴京城洛陽途中得病,死于鄧縣,時年63歲,薄葬于洛陽東首陽山南坡。他被追封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成侯。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22人配享孔子,其中就有杜預。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64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包括杜預。
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72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杜預亦位列其中。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