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是西晉末年中原漢人首次大規(guī)模南遷的聚居地之一,今天晉江人的先祖,很多都來自洛陽及其周邊地區(qū)。因此,這些地區(qū)諸多歷史名人多是河洛郎,他們身上有著濃郁的河洛情結(jié)和洛陽元素,如北宋的狀元宰相王孝先、明代的商業(yè)家李英、清代的軍事家施瑯、現(xiàn)代理論家陳伯達等。
狀元宰相王孝先
北宋有兩個著名的狀元宰相,一個是來自洛陽的呂蒙正,一個是來自晉江的王曾。
王曾(公元 978年—公元1038年),字孝先,是宋代歷史上著名的“連中三元”的狀元宰相。王曾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為“開閩三王”之王審邽的嫡孫,八歲而孤,叔父王宗元收養(yǎng)了他,后隨叔父遷居山東省青州縣益都。
王曾,為人端厚,進止有禮,寡言少語。他立志于學,研習經(jīng)史,才思敏捷,擅長詩文,少年時文才已名滿鄉(xiāng)里。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王曾中廷試第一名,他此前在鄉(xiāng)試、會試中亦為第一,因而成為“連中三元”之人。當時著名文學家楊億見到王曾所作之賦后,贊嘆說:“這是輔佐帝王的人才。”
王曾中狀元后,要回家鄉(xiāng)青州去。府官聽說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著樂器到城外迎接。王曾聽到這個消息后,就換了衣服,騎了小驢子從別的城門進城。很快就來拜見府官,府官吃驚地說:“聽說您來,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門官還沒來報告,您怎么就到這里了?”王曾回答說:“我僥幸得了個狀元,怎么敢驚動大人和父老鄉(xiāng)親前來歡迎呢?您這樣做是增加我的過失啊!”府官不由贊嘆地說:“您稱得上是個真正的狀元公啊!”
閩南巨商李俊育
李英(公元1386年—公元1457年),字俊育,號自然,因在家排行第五,又名李五。他是明初杰出的商業(yè)家,活躍于粵、臺、江、浙一帶,遠及京、津。他以閩糖、桂元干等北運,絲棉、京貨等南下,一躍成為富甲閩南的巨商。
公元1431年,李英應泉州府尹馮禎、晉江知縣劉珪之邀,捐資請僧正淳督修洛陽橋,后又捐資重修六里陂水利工程。
李英的善舉,不但造福鄉(xiāng)梓,而且嘉惠后世。當時的一些水利設(shè)施,經(jīng)歷代重修、擴建,至今仍在使用,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今洛陽橋尚存《李俊育重修洛陽橋碑記》和蕭元吉撰“贈隴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陽橋序”石刻。
戰(zhàn)功卓著施將軍
施瑯(公元1621年—公元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zhèn)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lǐng)。
施瑯“少有識度,膂力絕人”,年未及冠,便“從師習戰(zhàn)陣擊刺諸技,于兵法無不兼精,遂智勇為萬人敵”。
施瑯初出茅廬,便嶄露頭角,英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后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善戰(zhàn)的得力驍將,東征西討,戰(zhàn)功累累。但不久兩人失和,施瑯歸清,從清軍南征北戰(zhàn),先后被授為同安副將、同安總兵,后被擢為福建水師提督。
施瑯從1662年上疏議請復臺,至1683年統(tǒng)一臺灣,終酬夙愿,功勛卓著,朝野同譽。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就有大批閩南人隨之遷臺,施瑯統(tǒng)一臺灣后,沿海又有數(shù)十萬居民遷居臺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