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南齊尚書殿中郎范縝發(fā)展?jié)h魏以來的樸素唯物論觀點,對當時盛行的佛學思想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篤信佛教,曾質問范縝:“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范縝對曰:“人生在世,就像樹上的花朵同時生長,又都隨風飄散,有的掠過竹簾帷幕落到了床褥上,有的越過籬笆圍墻落在了糞坑里。落到床褥上就是您,落到糞坑里的就是我。貴賤雖然懸殊,因果竟在何處!”蕭子良無言回答。
南齊滅亡,范縝任南梁尚書左丞,于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公元507年)發(fā)表《神滅論》一書,以無神論思想批判“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如石破天驚,朝野嘩然。梁武帝慫恿臣僚與范縝論戰(zhàn),連續(xù)數(shù)天,無人能駁倒范縝。
《資治通鑒》輯錄的這件史實是啟人心智的。范縝高舉無神論大旗,靠的是學習與思考而認知的真理。他認為精神依賴于形體,“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猶利(刀鋒)之于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正因為范縝“卓爾不群而勤學”,才敢于獨樹一幟。
孔子曰:“好學近乎智。”認為喜歡學習近乎于有智慧;又說:“學而不思則罔(迷茫),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上陷入困境)。”認為學習和思考缺一不可。可以說,古往今來信謠傳謠的人,大都是既不學習又不思考的人;而勤于學習又善于思考的人,對大多數(shù)謠言邪說,坑蒙騙局,是一眼就能識破的。
世上很多謠言都是人云亦云訛傳而成的,唯有知識淵博的智者能夠撥去迷霧,以正視聽。魯哀公曾問孔子:“樂正夔(kuí)一足,真的嗎?”夔是舜帝時的樂正(音樂長官),舜說過“夔一足”的話,因此世傳夔只有一只腳?鬃诱f:“舜想利用音樂教化天下,把深明音樂之妙的夔選拔為樂正。夔正定六律,和諧五聲,以調(diào)和八風,因而天下歸服。有人建議多找?guī)讉像夔這樣的人,舜說‘夔一足’,意思是有一個夔就足夠了,并不是說夔只有一只腳!”孔子一生學習不倦,豐富的知識積累使他成了洞察秋毫的智者。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燾打算討伐北涼(十六國之一,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先咨詢曾12次出使北涼的尚書李順。李順因受北涼金銀賄賂,編造謊言說“姑臧遍地枯石。環(huán)城百里之內(nèi),地不生草,人馬饑渴,難以久留”,以阻止北魏進兵。拓跋燾又咨詢司徒崔浩,崔浩說:“《漢書·地理志》記載,涼州畜產(chǎn),天下最為富饒。如沒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再說,漢朝絕不會在沒有水草的地方興筑城郭,設置郡縣。李順的話荒謬不可信。”拓跋燾于是兵發(fā)姑臧,結果發(fā)現(xiàn)城外水草豐美。北涼國主沮渠牧犍投降,北魏收其戶口二十余萬;李順被賜死。崔浩是當時北方最負盛名的飽學之士,他能一言揭穿李順謊言,是由于其熟讀經(jīng)史,又善思考。
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左將軍上官桀等人勾結燕王劉旦(昭帝之兄)密謀篡逆,打算先扳倒大將軍霍光。一天,霍光出城檢閱御林軍操練,上官桀抓住此事,使人以燕王名義上書誣告霍光謀反。次日早朝,昭帝當眾宣布:“這封書信是假的,大將軍無罪。”霍光問:“陛下何以知之?”昭帝道:“大將軍檢閱御林軍至今不過十日,燕王(王城在今北京)何以知之!即使有人報告燕王,來回時間也不夠。”昭帝自小勤奮好學,此時僅14歲,通過思考輕易識破了奸人陰謀。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曾贊揚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
西漢學者劉向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多讀書,勤思考,是增強智慧的良藥妙方。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