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今開封杞縣人,精通經(jīng)史、音律、天文、數(shù)學,擅長書法,工于辭章。他親自用隸書書寫《六經(jīng)》刻碑46塊立于洛陽太學門外,是為熹平石經(jīng),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jīng)本。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專權(quán),生靈涂炭,災禍頻仍,蔡邕被逼為官,終因性情耿直喪命。
1 直陳時弊
漢桓帝時,朝廷多次下令讓蔡邕做官,他都加以拒絕。因為他大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jié)變,未嘗解襟帶……母卒,廬于冢側(cè),動靜以禮”。但中常侍徐璜等五侯胡作非為,專門打壓正直并有才能的人,《后漢書》上說:“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fā)遣。”意為你會彈琴,到洛陽給皇帝彈奏,不是讓你做官,你如何推辭?“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蔡邕仍堅持立場,走到偃師,說我害了病,無法去洛陽,然后又回到老家。
蔡邕一路看到田地荒蕪,饑民盈道,憤慨于心,寫出《述行賦》。這篇賦雖不長,但既書寫了沿途所見,又借古諷今,抒發(fā)郁憤不平之慨,矛頭直指統(tǒng)治集團。“窮變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洷(zhì)。消嘉谷于禽獸兮,下糠粃而無粒。”官員住在堂皇的高樓大廈,他們把糧食喂禽獸,百姓住在野外,連糠都吃不上。對比鮮明,文筆犀利。此賦成為東漢末年社會現(xiàn)實的寫照,影響深遠。
2 屢被迫害
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太尉喬玄由于欽佩蔡邕的人品及學識,推薦他入朝為官,他答應了。蔡邕同喬玄一起整理《六經(jīng)》,考證真?zhèn)危獭读?jīng)》于石碑上,立于洛陽太學門外,一時讀書為學之風大振。
不久,地震、水、旱、蝗蟲、瘟疫等災害頻發(fā),靈帝驚恐,下詔讓蔡邕陳奏原因。蔡邕不顧危險寫了一封奏折,指出“皆婦人與小人干政之故也”。但此奏折被外戚中常侍程璜等看到,于是他們同宦官一起,誣告蔡邕辱罵朝廷,試圖作亂。于是,蔡邕被判舉家削發(fā)流放,直至朔方,受盡凌辱之苦。
他在朔方給漢靈帝上書,說他和盧植等人寫的《東觀漢記》尚未完成,請皇上恩準,以成夙愿;实垡操p識其才華,第二年即大赦他回故鄉(xiāng)。臨行前,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餞行,他不為所動,并拂袖而去。王智本是宦官一黨,見狀大怒,又上奏說蔡邕詬罵皇帝及官府,請求朝廷下令將蔡邕處死。蔡邕離開王智后,知道難免會遭受災禍,便匆忙逃亡,直到靈帝死去,他才回故鄉(xiāng)。
3 妙識音律
蔡邕回到家鄉(xiāng),老朋友吳明設宴為他接風。蔡邕應約前往。他正要進門,忽然聽到琴聲驟變,由悠揚變?yōu)殛幱,再變(yōu)闅怛v騰,蔡邕大驚,轉(zhuǎn)身就走。恰巧被赴宴的鄰居撞到,說:“你為何走啊?快進去吧!”蔡邕無奈,只得赴宴。主人笑道:“你為何來了又走呢?”蔡邕只得照實回答。
彈琴的是吳明的弟弟,他笑著說:“剛才我彈琴時,看見一只螳螂躲在一只蟬后面,蟬展翅欲飛,螳螂向前一撲,我心里猛然一動,怕蟬飛了,螳螂撲空,我巴不得螳螂取勝,動了這點殺心,在琴音中竟流露出來了。先生連這都聽得出來,普天之下,最妙解音律的就數(shù)先生了。”
4 入獄而死
東漢末年,董卓縱火毀洛,殺戮人民無數(shù)。燒殺搶掠之后,他挾漢獻帝去長安,并驅(qū)洛陽百姓西行。一路上,死者無數(shù),“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詩)。
董卓到長安后,自封為司空,大權(quán)獨攬。他早聽說蔡邕的大名,下令蔡邕赴長安做官。蔡邕躲藏起來,董卓大怒,下令說:“如不聽命,則夷你三族。”蔡邕為保家族平安,只得到長安做官。
后來董卓被司徒王允用美人計殺死,王允讓人將他的尸體插上蠟燭,以火點燃,因董肥胖,脂肪太多,竟燃數(shù)月。王允召集官員慶賀,蔡邕也應邀前往。出席的人員,贊美王允為國除賊,唯獨蔡邕長嘆一聲。王允大怒,立刻下令將蔡邕關進監(jiān)獄。蔡邕并非嘆息董卓被殺,而是感覺焚尸有些過分。但王允決心懲罰蔡邕。在獄中,蔡邕求王允讓他將《東觀漢記》寫完。王允說:“寫什么史書!從前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仍然寫了《史記》,垢污武帝;如讓他寫成《東觀漢記》,不知又詬罵何人?”蔡邕死在了監(jiān)獄里。
蔡邕有一女,名琰,字文姬,精文學、音樂、書法,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女文豪。后匈奴入侵,她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十多年后,曹操用重金將其贖回。“文姬歸漢”的故事廣為流傳,成為歷史佳話。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