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寺在洛陽市西南40公里,今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居所為靈鷲(jiù)山,也稱靈山。這里的山名、寺名都叫靈山,就是要沾沾佛祖的無量神氣。
也有傳說靈山為周靈王姬泄心陵,故名靈山。周代帝王之墓稱山,如洛陽西郊有個地方稱“三山”,為周景王姬貴等王陵。靈山寺古碑說:周靈王冢“形似鳳凰展尾、撅首、若俯而食”。故靈山又稱鳳凰山,靈山寺又稱鳳凰寺。
靈山寺還曾叫報忠寺。據(jù)明代兵部尚書王邦瑞所著《重修靈山報忠寺》載:“有老僧掘地,得斷碑數(shù)寸,題曰報忠寺。”據(jù)說,明朝時倭寇犯我中華,靈山寺出動500名武僧,開赴沿海,個個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zhàn)功。為紀念此次征戰(zhàn),靈山寺曾改名為報忠寺。
靈山寺建于何時?一般說法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但從司馬光的詩文和傳說看,此寺在宋代即有。宋代司馬光曾為宰相,更以在洛陽著成《資治通鑒》 遐邇聞名。他曾多次到靈山寺游玩,寫下《靈山寺》《靈山寺流泉》等詩。《靈山寺流泉》載:“去寺猶一里,隔林聞水聲。安知乘興客,山下遠相迎。”為了紀念 他,后人根據(jù)“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制作了一口“萬人缸”置于寺中,至今此缸尚存。缸中之水引自鳳凰泉,永不枯竭。
靈山寺現(xiàn)存建筑為四進五重院落,山門、天王殿、大悲殿、大雄殿、藏經(jīng)樓等殿堂樓宇,依山勢高低層層錯落,構(gòu)成一幅萬木叢中參差隱現(xiàn)、曲盡其妙的美麗畫面。
靈山寺山門前有480個臺階,十分壯觀。它源于佛教“四十八愿度眾生”一說,取其“四十八”這個數(shù)字,擴而大之。山門為閣樓式,上題“靈山寺”三個大字,古樸蒼勁,為趙樸初手書。
進山門即見天王殿。殿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一般來說,在中國佛寺中,第一重大殿通常都供彌勒佛。人們見到的第一尊佛就是這樣一個樂呵呵形象,便會對佛門產(chǎn)生一種親近之感。
據(jù)《彌勒下世經(jīng)》載,彌勒是居住在兜率天彌勒凈土的菩薩,在釋迦牟尼滅度以后即行降到人間的未來佛。在唐代,武則天自稱“聯(lián)即彌勒”,從此彌勒崇拜甚是盛行。但是,那時的彌勒形象威武嚴峻。五代時期,出了一位布袋和尚,隨著他的故事流傳,彌勒的形象才變成笑容可掬。
據(jù)傳,布袋和尚是五代明州(今浙江寧波)的游方僧。他經(jīng)常在江浙一帶化緣,肩上背一個布袋,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大腹便便,面容慈祥,笑口常開,人 稱其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以乞食為生,餐風臥雪。他性格開朗,寬容大度,隨遇而安。他能不氣不惱地面對一切欺辱羞罵,從不計較別人也不報復(fù)別人,更不與人 爭長論短,還能示人吉兇,無不靈驗。人們都非常喜歡布袋和尚,但他時不時念出一段偈語,人們又不理解。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圓 寂,后晉天福年間(公元936年至公元942年),蒲田縣令王仁煦遇布袋和尚于天興寺。和尚交王縣令一封信,囑他7日后開封。7日之時,信封打開,只見里 面有一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至此,人們才知布袋和尚乃是彌勒佛之化身。從此以后,人們雕塑彌勒佛像,才以布袋和尚 為原型。
靈山寺的大悲殿為金代建筑,后有七級石塔一座,塔上刻佛像30余尊,素為靈山“鎮(zhèn)山之寶”。有趣的是,其他寺院大都塑十八羅漢像,而此塔上刻了十六尊羅漢。據(jù)說,古印度佛教中只有十六羅漢,傳到中國后又加了兩尊。由此說明,靈山寺的建寺年代或更早。
靈山寺大雄殿內(nèi)的釋迦牟尼像居然面帶胡須,這又是一大特色。據(jù)說,明末“闖王”李自成的母親信佛,可她只信帶胡須的佛。李自成攻破洛陽城向西將到宜陽,起 義軍中有個宜陽人聽說李自成母親的喜好后,趕緊溜回家告知鄉(xiāng)鄰,為天佛畫上胡須。李自成見到有胡須的佛格外敬重,保護了宜陽一方平安。
出寺院東門,有泉水淙淙,是為鳳凰泉。泉流蜿蜒曲折,穿寺而過。泉東南有古塔15座,掩映在青山翠柏之間,形成一處塔林。靈山寺塔林和少林寺塔林、風穴寺塔林一樣,同在全國八大塔林之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