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咱們說的這個人也算“奇”,但他的“奇”,傳播的是負能量。
這個人叫李訥,唐朝人,做過浙東觀察使、河南尹、華州刺史、兵部尚書、太子太傅。
老李做官做得不少,也都不小,但做人做得不行。
宋朝王讜的《唐語林》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唐朝咸通初年,洛陽一帶流傳著一首民謠:“勿雞言,送汝樹上去;勿鴨言,送汝水中去。”
古代的民謠很多都是讖(chèn)語,比如東漢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詛咒董卓的,董卓最后也真的“不得生”。
上面這首民謠,一看就是預言洛河要發(fā)大水。
洛河果然發(fā)大水了,其時李訥為河南尹。
《唐語林》中記載:“是年大水,訥觀水于魏王堤上,波勢浸盛。”
魏王堤有來歷。唐朝時,洛水在洛陽溢成一個池,成為洛陽名勝,后來唐太宗將此池賜予魏王李泰,故名魏王池。池有堤與洛水相隔,因此稱魏王堤。
這里原來風景優(yōu)美,此時卻岌岌可危。
一看“波勢浸盛”,李訥嚇壞了,“于是策馬而回”。
對于這樣的父母官,老百姓十分看不起,“時人語曰‘昔瓠子將壞,而王尊不去;洛水未至,而李訥已回’。”看人家漢代的王尊,黃河水猛漲,沖垮了堤壩,仍堅守在大壩上;再看我們的父母官,水還沒漫過堤壩,就慌慌張張地逃走了。
攤上這樣的父母官,老百姓只有遭殃,《唐語林》中記載了此次發(fā)大水的后果,“是時男女多棲于木,咸為所漂者,父母不能救”。
我就奇怪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老李如此貪生怕死,史書上居然沒有追責的記載。
就這樣一個沒材料的父母官,居然還會作詩,他作的詩居然還被《全唐詩》收錄。他只作了一首,名字叫《命妓盛小叢歌餞崔師御還闕》,“繡衣奔命去情多,南國佳人斂翠娥。曾向教坊聽國樂,為君重唱盛叢歌”。
實在不怎么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