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旗加身與黃袍加身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2/29 10:34:4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趙匡胤黃袍加身
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后周皇帝柴榮在京都大梁(今開封)病逝。柴榮7歲的兒子柴宗訓(xùn)即位。當時天下混亂,尚不統(tǒng)一,7歲的小皇帝肯定擔(dān)當不了重任。到了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消息,北方的契丹聯(lián)合北漢大舉南侵,朝廷急命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率軍出征抗敵。正月初四下午趙匡胤率軍到達距汴梁城四十里的陳橋驛。當夜五更時,軍士們集合到了驛門前,大聲鼓噪,要擁立趙匡胤為天子。天亮后趙匡胤出來同大家見面,將領(lǐng)們說:“如今諸軍無主,我們已經(jīng)商定請?zhí)炯次蛔龌实邸?rdquo;沒等趙匡胤作出答復(fù),早已有人拿出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大家便跪在地上參拜新天子了。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那么黃袍加身是趙匡胤部下的獨家創(chuàng)造嗎?其實不然,讓我們來看看后周的政權(quán)是怎么得來的。
郭威黃旗加身
后漢乾公式二年(公元949年)十一月二十日,后漢皇帝劉承公式被殺。恰在此時,契丹大軍入侵,時任檢校太師兼侍中的郭威奉太后之命率兵出征,于十二月十九日到達澶州。十二月二十日,軍人們包圍了郭威的住處,要請他做皇帝!顿Y治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的:壬子,郭威渡河,館于澶州。癸丑旦,將發(fā),將士數(shù)千人忽大噪,威命閉門,將士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因擁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箋,請奉宗廟,事太后為母。丙辰,至韋城,下書撫諭大梁士民,以昨離河上,在道秋毫不犯,勿有猶疑。戊午,威至七里店,竇貞固帥百官出迎拜謁,因勸進。威營于皋門村。
在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將士們撕下黃旗披到郭威身上,歡呼聲震天動地。郭威的大軍隨即掉頭南下返回大梁。第二年正月郭威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大周(史稱后周)。
歷史是多么驚人的相似!時間僅相差10年,地點都發(fā)生在大梁(今開封)和大梁以北,首要人物郭威和趙匡胤都是手握軍事大權(quán),情節(jié)均是領(lǐng)兵北上御敵卻掉頭南下奪取政權(quán),政變時均采用黃色的旗或袍作為道具。
由此可見,黃袍加身并不是趙匡胤部下的獨家創(chuàng)造,他們不過是一次抄襲和模仿,只是這次的抄襲和模仿由于宋朝的巨大影響而被人銘記,其模仿的對象則由于影響較小而被人淡忘。
為何要用黃色的旗或袍
郭威、趙匡胤為什么都如此看重黃色的旗或袍這個道具呢?
其實,唐宋之前,君王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黃色成為皇帝專用服飾顏色約始于隋唐。據(jù)《唐六典》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柘黃,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據(jù)宋代王公式所撰《野客叢書 ·禁用黃》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
于是,黃袍慢慢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也稱作“龍袍”。唐高宗時重申“一切不許著黃”。趙匡胤“黃袍加身”后禁止任何人穿黃袍,否則以謀反論處。宋仁宗時進一步規(guī)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制花樣。黃袍不僅為皇帝所獨有,連黃色亦為皇帝所專用。這種制度為后來的歷朝歷代所沿襲,一直到清朝滅亡。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這樣說: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歷史很有意思的是,后周政權(quán)的開創(chuàng)者郭威和北宋政權(quán)的開創(chuàng)者趙匡胤,他們奪取政權(quán)的方式是多么雷同——以兵變?yōu)橹,以黃色的旗或袍為道具,而前者又恰恰被后者所代替。這豈不是具有莫大的戲劇性和諷刺性嗎?
(作者:王安平 責(zé)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