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潩河曹操疑冢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2/29 16:41:0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
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
───〔宋〕王安石《疑!
人多稱曹操生前性格多疑,死后他的冢墓則又成為千古之謎。“七十二疑冢之謎”雖系宋元以后的傳說,但就連當時一向尊崇曹操的王安石也信以為真,并在游銅雀臺遺址時寫下了這首《疑冢》詩。
人死厚葬,這是儒家主張的習俗之一。雖然曹操的思想中儒家積極進取的思想占較重地位,但他生前卻竭力提倡薄葬。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六月,曹操就開始準備后事、選擇葬地。他在《終令》中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guī)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在其臨終前的《遺令》中交待:“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為保證葬期國家的安定,他還鄭重強調(diào)“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他臨死也不忘統(tǒng)一大業(yè),告誡后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晉陸機《吊魏武帝文·遺令》中記有“葬于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的文字,可見正如曹操生前安排的那樣,魏文帝曹丕遵照其遺囑,將其遺體運回了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zhèn))安葬。
人死如燈滅,魂歸西天、尸入墳塋。土葬棺埋的習俗,代代因循,那些歲歲遞增的陵墓冢丘,只不過是前人遺留給后人供寄托哀思的憑證罷了。只因曹操墓冢“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而曹丕又忠實地執(zhí)行了這一遺囑,因而曹操陵墓的具體方位就成了千古之謎。
《三國志·武帝紀》載,曹操死后,謚武王,葬高陵,時為建安二十五年二月。“高陵”在哪里?《嘉慶一統(tǒng)志·彰德府·武帝西陵》說曹操墓在河北臨彰縣西,銅雀臺即在臨彰城西南三十里處的三臺村,但此處并不見陵墓蹤影,這就引起后人探究其墓冢的濃厚興趣。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曹操生前曾設七十二疑冢。據(jù)《輿圖備考》、《方輿紀要》等史籍記載,這些疑冢的分布在臨漳三臺村以西8里的講武城至磁州之間,七十二座墳墓宛如一座座小山布列,真墓就在其中。明朝俞應符《七十二疑!芳扒宄惔螳d《疑冢記》,均持此說。然而從晚清直到現(xiàn)在才揭開了這些疑冢之謎:它們并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時代東魏、北齊的王公貴族墓葬群。其數(shù)量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
魏文帝曾下《止臨菑侯植求祭先王詔》,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因此有人則說曹操陵墓極可能修建在漳河河底,但卻未發(fā)現(xiàn)任何實物佐證,當屬猜測。
另據(jù)有關史學專家考證,曹操墓有可能在其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群附近,但經(jīng)考古發(fā)掘,系曹氏家族墓,也無曹操墓。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葬于他的發(fā)跡之地──許都(今許昌)。
曹操墓在許昌之說有兩處:一是在現(xiàn)在魏都區(qū)大十字街原土產(chǎn)門市部的后院。據(jù)說日軍侵占許昌時曾派一個連隊盜挖過,遺跡五十年代尚存,但卻無文物佐證。二是在許昌清潩河中,此說見于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原文如下:
“許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斷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當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來自民間志怪傳奇,但此篇聽起來言之鑿鑿、頗為真實。如果這則故事真是采集于許昌當事人的口傳,那么可以斷定,曹操的遺體是運回許都安葬的。曹操死于洛陽,計算自河南洛陽距河北臨漳的路程要比洛陽距許昌的路程遠一倍。既然不是就地安葬,那么,曹操靈柩就有歸葬臨漳或歸葬許都的可能性。倘若葬于許昌,則蒲松齡的記載就不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了。
上述多種猜測,均缺乏實物佐證而不能確斷,所以傳聞都僅僅是傳聞,不足為憑,只有待考古界有了新發(fā)現(xiàn)之后才曉謎底。曹操墓雖是千古之謎,但對今天來說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所采取的禁止厚葬、革除統(tǒng)治階級驕奢淫逸陋習的行為,影響深遠。據(jù)《宋書》記載:“建安十年,魏武以天下凋敞,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故魏晉以后,直到唐朝都沒有厚葬陋習,此應歸功于曹操的革新創(chuàng)舉。即使在今天,其薄葬的倡導對改變殯葬觀念,實行火葬仍有一定的意義。
(作者:許昌市旅游局 責任編輯:胡春明)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